2020-01-18 10:57:10 來源: 南通網
在省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高質量發展共出現20多次。16日,省長吳政隆來南通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勉勵南通要進一步搶抓機遇、發揮優勢,爭當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先鋒。高質量發展成為南通團省人大代表和住通省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大家認為,市委全會提出的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省委省政府對南通的殷切希望完全契合,要以此為奮斗目標和前進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埋頭苦干,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以“強富美高”新南通建設的過硬成果為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以項目建設推動總量過萬億
高質量的發展必須以高質量的項目為支撐。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實施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全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我市把今年作為大項目突破年,以大項目建設支撐“六穩”,以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總量過萬億。
近年來,我市牢牢牽住項目建設“牛鼻子”,以項目帶增量、優存量,以項目穩增長、促轉型,省級重大項目數量持續名列全省前茅,在手百億級以上重特大產業項目超過20個,項目的“壓艙石”作用非常明顯,全市上下正掀起大上項目、上大項目的熱潮。
“今年,我市經濟總量將歷史性地跨過萬億元門檻,重大項目是關鍵支撐。”省人大代表、市發改委主任尹建勇介紹,我市將在產業鏈上盡快與蘇南融為一體,堅持20億、50億、100億以上標準,加快引進“頭部”企業,行業“領頭羊”等投資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輻射帶動強的大項目好項目,打造地標性產業集群。著眼于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高精尖項目,打響新一代信息技術、船舶海工等“南通智造”品牌。
“沒有大項目就沒有未來。”省人大代表、海安市市長于立忠對這句話感受深刻。近年來,海安市項目招引和轉化取得了不俗成績,在2019年項目考評中,每個季度都獲得流動紅旗,年終獲得第一名。海安缺江少海,區位優勢并不突出。但海安不等不靠,把樞紐優勢轉化為物流優勢、產業優勢,全面融入蘇南,對接上海,強化重特大項目的招引。于立忠介紹,海安計劃今年新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32個,其中20億元以上12個,50億元以上4個,爭取2個百億元以上項目開工。放大機制優勢和激勵措施效應,在深耕廣深、上海、京津等地區招商的同時,重點對歐洲、日韓和我國臺灣地區招商。充分發揮省級以上開發園區主平臺、主陣地作用,加大市場化招引,細化招商激勵政策,對有功人員進行重獎。
以民營經濟夯實高質量基礎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全力支持民營企業堅守實業、做強主業、高質量發展。日前召開的市兩會,也傳達出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強烈訊號。
長期以來,我市都將民營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去年,我市建立起“五個一”常態化服務企業機制,深入推動“512”大企業培育,新增百億級工業企業1家、制造業單項冠軍2家、全國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640家、位列全省首位。一大批企業良性健康運行,為穩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省市兩會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視,讓很多企業家代表倍感振奮。“我們對發展非常有信心。”省人大代表、江蘇神通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吳建新說,信心源自越來越好的政策支持和營商環境,“在減稅降費這塊,企業增值稅從16%降到13%,一年大概要少交1000多萬,這些都是真金白銀的支持。”他介紹,去年企業銷售增幅超過30%,利潤也有很大提升,“這也得益于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和服務。”不過,在履行代表職責的過程中,吳建新也聽到了不少企業家的意見和建議,比如,“有人覺得現在政府監管講得多了,服務講得少了”“優惠政策市區和縣區不能統一標準執行”等等。他建議,政府要大力提倡擔當服務精神,切實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有效服務。
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動力源。省人大代表、南通新帝克單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馬海燕認真研讀報告后對創新有了更深的感觸。“企業轉型升級一定要用好科技這個元素。”他表示,與高校開展更深入的產學研合作,強化創新人才的引進,將是企業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還需政府牽線搭橋,做好服務。
針對企業家的呼聲,省人大代表、港閘區區長曹金海表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政府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港閘區民營經濟總量占全區經濟總量接近80%,對于穩就業、促發展、增加百姓收入發揮了很大作用。”他介紹,去年港閘區出臺了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相關政策,“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各項政策要求,想民營企業之所想、幫民營企業之所難,讓他們放手大膽干,更好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兌現承諾
短板問題說到底是發展不足、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最終要靠推動高質量發展來補短板、強弱項。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必須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強弱項。要緊扣“高水平”和“全面性”,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進發展更加平衡和充分,特別是要更加有效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情懷,令與會的南通團代表委員們感動不已。
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離不開藍天白云、魚翔淺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大力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南通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實踐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審議省政府工作報告時,省人大代表、南通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陶曉東說。他認為,南通在長江大保護方面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生態環境的短板還需要持續攻堅。“生態環境是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通過產業轉型、立法保障、加大監管等方面,解決痛點難點問題,讓全面小康實實在在。”
同樣關注生態環保問題的省政協委員、南通報業傳媒集團記者龔丹認為,生態環境治理長效機制仍需完善。他建議,進一步放大新聞監督效應,強化環境失信行為公眾監督,提升生態保護意識,讓全民都投身到生態環保中來。
可以說,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最突出體現在農村,在全面小康的建設中,農村還是一塊短板,而鄉村振興戰略就是一個“加速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2020年十大重點工作中,把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不少代表委員結合南通實際建議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加快補好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各項政策和舉措落到實處。
省人大代表、如皋市花木大世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剛說,很多特色小鎮因為“千村一面、萬村一貌”處于難以為繼的局面。因此,要因地制宜探索特色田園鄉村之路,以特色產業發展為龍頭,帶動鄉村增強自我發展動能,推動“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不斷增強鄉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記者 湯曉峰 朱文君 張
[責任編輯: 張檬檬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