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0 10:08:19 來源: 南通網
隨著基層衛生服務改革的深入推進,近年來,南通市越來越多的居民簽約了“家庭醫生”。家庭醫生不是單純看病,而是維系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健康相守。在“世界家庭醫生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了常年扎根基層一線的家庭醫生,聆聽他們的酸甜苦辣。
5月19日是第11個“世界家庭醫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家庭醫生 守護您健康的朋友”。我國的家庭醫生一般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或鄉村醫生擔任,為簽約居民提供安全、方便、有效、連續、經濟的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衛生健康服務。
治病治心,造就和諧的醫患關系
5月19日下午,南通市崇川區狼山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張鳳琴如往常一樣,來到城山家園1號樓孫連英家。“好像廋點了,精神不錯。降壓藥在正常吃吧?晚上能平躺著睡嗎?吃飯還好嗎……”一進門,張鳳琴就像走親戚一樣,和孫連英拉起家常,同時給老人聽診、測量血壓,叮囑老人按時按量服藥。今年90歲的孫連英老人行走略有不便,作為簽約醫生,張鳳琴已經連續10年定期上門提供服務,“沒有特殊情況,每個星期三張醫生都會上門。只要看到她我心里就踏實了。”
小毛小病,家門口就能解決,“再也不要去大醫院排長隊了”。張鳳琴所在的“城山社區家庭醫生工作室”,是江蘇省首批“星級家庭醫生工作室”。從2018年起,結合社區標準化建設,崇川區所有社區均設置了不少于20平方米的“家庭醫生工作室”,配備診療床的相關設施設備,既把優質的醫療服務延伸到了基層,也拉近了家庭醫生與老百姓的距離。
5月18日,在崇川區文峰街道五一社區家庭醫生工作室,45歲的家庭醫生王紅云7點一刻就已經上崗。“這還不算早,每個月6號是集中測血糖的日子,40多戶特殊人群需要我上門服務,一般6點就出門了,空腹測血糖,不能讓病人挨餓太久。”為了更好地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起早貪黑是家庭醫生工作的常態。“昨天駐點服務時,就有七八個居民咨詢我新冠疫苗接種的相關事宜,并讓我幫他們在育苗通注冊建檔。”她笑著說,自己提出的健康建議,居民們還是聽得進去的。
王紅云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暖心故事:家住學士府41幢的朱寶蘭是一個計生特殊家庭的母親,兒子、丈夫去世后,獨自一人居住。為此,王紅云將她列入了重點關愛對象,每季度上門看望一次,每次都會耐心地陪她聊家長里短,時間一長就有了情分,朱寶蘭把王紅云也當成了自己的“女兒”。“我們不光有求醫問藥的需求,平時也需要靠譜的健康教育啊,如果時間充裕,我們還能聊會兒天,這‘話療’可是花錢也買不來的。”一位簽約居民這樣說。
通過“話療”,曾在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家庭醫生陳玲就治好了新建路新村一位退休干部的心理焦慮,“對方退休前是醫院的人事科干部,每天工作都很忙。退休后一下子清閑下來,反而脾氣暴躁,還出現了失眠抑郁的癥狀。”為此,陳玲建議他報名上老年大學,學一兩個才藝,還可以多與朋友聚會,自己找點樂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老人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臉上。
在一次社區老年人體檢中,狼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張佳麗細心地發現有一位50多歲的高血壓患者沒有來體檢。“我特地打電話通知她來體檢,沒想到就是這次體檢發現了她患有肝癌。由于患者平時沒有任何癥狀,如果不是這次體檢,她可能就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期。”后來,患者在通大附院接受了手術治療,目前身體恢復良好。出院那天,患者的女兒專門買來一束鮮花送給張佳麗。
其實,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家庭醫生真心實意地對居民好,居民們也會回應她(他),一只雞蛋、一個蘋果、一把蔬菜、一束鮮花,都是居民們真情實意的感謝。“2017年最初推行家庭醫生制度的時,很多居民都以為我是騙子,甚至把我電話拉黑了,敲門也不開。現在大家對家庭醫生都普遍接受,還會主動留電話、加微信,這也讓我們越來越有職業榮譽感了。”張佳麗說,看到居民主動參與健康管理的意識逐年增長,這就是家庭醫生最大的欣慰。
臨終關懷,給生命最后的安詳
去往天堂,路過人間,他們將怎樣告別?當生命走到盡頭,當所有的醫學手段都已無力回天,很多人選擇坦然面對,也有很多人無法直視生命最后的告別。在崇川區鐘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0后”家庭醫生石霞群時刻準備著與生命告別。
她跟記者說起一段難以忘懷的往事:在郭里頭社區,身患肺癌晚期的老人姚三林出院后,選擇了在家度過最后的一段時光。“每次上門探望,我雖然做不了什么實質性的健康服務,但我會和老人聊天,關照子女如何讓老人在病床上少受點罪。”去年7月,就在老人去世前的一天,石霞群最后一次去老人家中探視,當時她聽了一下老人的心臟,發現心跳又快又亂,當時就判斷老人可能出現了室顫,即將離世。而石霞群感動的是,在她臨走前,老人突然睜開眼睛,跟她說了一聲:“謝謝!”第二天凌晨,老人便離世了。“至今,我還被老人家的那聲‘謝謝’感動著。盡管我不能阻止他的死亡,但我還是帶給了他離世前最后的溫暖,這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當面對濃重的惡臭、甚至可能引發的醫療風險時,崇川區秦灶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徐相鋒選擇了迎難而上。“患者是家住民安社區的一名前列腺癌晚期的老人,由于腫瘤壓迫小便困難,老人是插著導尿管出院的,醫生建議要兩周換一次。然而快兩周了,因為尿管里有血,周邊的醫生沒有一個敢去換。”面對家屬懇切的目光,在充分溝通并咨詢通大附院泌尿外科專家的意見后,徐相鋒決定冒險一試。
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是去年5月的一天,因為搬運的不便,老人被安置在一樓車庫,剛進門就聞到了一股濃重的尿騷味。得知徐相鋒是上門來換導尿管的,老人蒼白僵硬的臉突然有了表情,抬起手跟他打招呼,徐相鋒趕忙握住他骨瘦如柴的手示意他不要動。“我掀開被子,驚訝地發現導管內都是血性絮狀物,導管已經不暢,尿液外漏。于是,我為老人沖洗了膀胱后,抽取了導尿管囊中的生理鹽水后,小心翼翼地拔出導管,邊拔邊注意病人痛苦表情的嚴重程度。幸運的是,拔管的過程還算比較順利,拔出的導管帶出了少許粉色的尿液,不久就沒有了,我松了一口氣,此時已經是滿頭大汗。”徐相鋒在常規鋪單消毒后,開始了最困難的一步——插入新的導尿管。盡管抹了足夠的石蠟油進行潤滑,當新的導尿管插入一半時便梗住了,稍有用力病人不適加劇開始扭動身體。他讓老人放松盡量不要扭動身體,開始邊旋轉邊稍稍用力插入橡膠導管,在阻力變小后順利插了進去。然而,此時,管內就出現了血尿,從上到下涌進了尿袋,徐相鋒剛剛放松的心情又緊張起來。他趕緊輕輕壓了一下病人的膀胱,導管的血尿流得更快了,不過由血色逐漸轉成了淡粉色,隨后就沒有了。此時,他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好了。”他固定好尿管,做了膀胱沖洗,再次確認沒有血尿、沒有外漏。
隨后的一周,徐相鋒再次上門為老人換了一次導尿管。不久后,病人去世了,“那天,家屬特地打電話來感謝我,讓她的公公沒有在滿床的尿味中去世,感謝我給了他最后的尊嚴!”幾天后,家屬專門送來錦旗致謝。
全科服務,讓健康管理提質增效
38歲的陳玲是崇川區和平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80后全科家庭醫生,她畢業于南京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專業,也是我市為數不多的科班出身的社區全科醫生。“經常有人問我,堂堂南醫大的高材生在社區醫院坐診,委屈不?”陳玲總是微微一笑,“不委屈,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在陳玲看來,全科醫生絕對不能“全而不精”,不但內、外、婦、兒各個專科都要懂,還要力爭做到“又專又精”。“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即使在小小的社區醫院坐診,只要自身專業素質過硬,就一定能贏得居民的信任。”她告訴記者,七旬老人戴桂清因患心梗,曾在市一院裝過支架,老人術后回家休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她,將醫院開回來的藥請她再過目一遍,并詳細講解用法用量,這背后就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戴大爺的這份信任也傳遞給了老伴,在一次體檢中,老伴發現腎功能不全,陳玲為其聯系轉診到市一院腎內科,“令老人家驚訝的是,大醫院開回來的藥與我此前給她建議的藥一模一樣。這樣老兩口更加信賴我了。”陳玲表示,參加工作十多年來,她十分重視自身的專業學習,對于居民的求醫問診就算不能立刻給出診療建議,也會非常細致地為他們指明去大醫院專科就醫的正確方向,待他們出院后還會及時給予后續用藥指導和健康指導,以其過硬的專業素養贏得了社區一群忠實“粉絲”。
在位于南通開發區的小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黃如明的專業水平可謂有口皆碑。“有些高血壓病人因為費用的問題選擇效果差、作用短暫的硝苯地平片來降血壓,我會引導他們優先選擇政府集中采購目錄藥品——8毛錢14片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差不多的價格,但作用時間能維持36小時,更加貼近高血壓指南的用藥。”黃如明告訴記者,很多高血壓患者使用后效果非常好,對他感激有加。
在狼山街道劍山社區家庭醫生工作室,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的80后家庭醫生張佳麗還利用自己的中醫專長,為居民提供中藥食療、穴位按摩指導等特色服務,受到了居民們的一致歡迎。
盡管不少小區周邊的藥店都會提供免費測血糖血壓服務,但對于身邊的家庭醫生,居民們覺得更有“醫”靠。“我們的測量更加專業,對于慢病的管理更為規范精細,比如,對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控制血糖,還要預防眼底疾病等并發癥。”王紅云說。
“有些人認為家庭醫生就是私人醫生、上門醫生,應該24小時在線,甚至隨叫隨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南通市衛健委基層衛生健康處副處長陸小鵬解釋說,家庭醫生的意義就是長期跟蹤、關注簽約居民的健康狀況,為居民提供連續性的預防、保健、醫療等服務。“這實際上也是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責所在,家醫簽約是一種增加醫患粘性、增進醫患信任的工作方法。”他認為,家庭醫生是一個帶著溫度的稱呼,提供有溫度的醫療,讓醫生和患者間不再是冷冰冰的關系。與醫院的臨床專科醫生相比,家庭醫生更注重的是“人”,而不只是人身上的“病”。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原則上每名家庭醫生簽約人數不超過2000人,現階段簽約服務重點人群包括老年人、孕產婦、兒童,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目前,南通市家庭醫生工作的重心已經從重‘簽約率’向重‘履約率’轉變,不再一味地追求數量,而是強調服務質量。”陸小鵬坦言,如今,家庭醫生們在服務中更多地加入了人文關懷,大大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去年11月,南通市衛健委組織開展了全市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技能競賽,全市17支優秀家庭醫生團隊共68人參加了市組織的感控技能競賽,有效檢閱了家醫團隊履約服務的能力。
事實上,上門服務并非家庭醫生每日工作的全部,門診、發熱哨點及隔離點執勤、新冠疫苗接種、鄉醫培訓……他們每天忙碌且充實,通過他們的努力,患者不再是門診卡上的一個個名字,也不只是健康檔案上的一組組數據,而是一個個身邊的朋友和長輩。截至目前,南通市共有5244名醫護人員組建了1311個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人群約386萬人,全市共有294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其中江蘇省星家庭醫生工作室6個。
文丨記者 馮啟榕
[責任編輯: 高鋒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