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閘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入新址,沿河橋小學等五所老舊校舍舊貌換新顏,鐘秀等五個街道完成兒童關愛之家建設……
教育與醫療,是涉及百姓民生的重頭戲。崇川區每年都把這兩項內容作為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精準推進。今年,該區重點推進基層診療環境提檔升級,啟動老舊校舍改造并通過完善陣地讓關愛拓展至校外,教育醫療短板不斷補齊。年終歲末,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零距離感受這些幸福的蝶變。
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號”
初冬至,進補正當時。中醫膏方養生正成為通城廣大市民追逐的新寵兒。
11月17日上午,家住怡園新村的陳蕓來到唐閘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無需預約就掛上了正在中心坐診的通大附院主任中醫師沈芳的號。就診、配膏方,整個過程花了不到半小時。
“我們住在北面,通大附院在南面,原來單單騎車過去就要花半小時,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專家號’,省心又方便。”陳蕓贊不絕口。
百姓在家門口看上“專家號”,得益于唐閘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異地遷建升級。
遷建后的唐閘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于長康路28號,共有6層,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是原來的兩倍大。不論是硬件環境還是軟服務,都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寬敞明亮的大廳,一樓設置了綜合服務臺,有專門的醫護人員提供咨詢服務;診室、輸液室、病房等設計科學,有著CT、DR等先進儀器設備;每天都有專家坐診,中醫、口腔等科室人來人往,讓人仿佛置身市級醫院。
“我們中心在遷入新址后,科室設置、設備配套等水平位于全區前列,55名醫務人員中,中高級職稱占47%。”唐閘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倪穎介紹,中心與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口腔醫院均建立了緊密合作醫聯體,這些醫院每周安排專家前來坐診,同時建立上下轉診的綠色通道,依托信息化平臺,形成了“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指導治療”的有效模式。此外,還新增了住院部,可為周邊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住院診療服務。
自今年4月8日正式啟用以來,唐閘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號次同比翻倍,日均超200人次。
主城崇川醫療資源豐富,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年前就實現了全覆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中心體量偏小、設施老舊的問題日漸突出,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家門口高品質醫療的需求。為此,從去年開始,崇川區每年投入近1.7億元,通過新建、改擴建的方式,分期、分批提檔升級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崇川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主任朱建透露,截至目前,除了已啟用的唐閘中心,年底前秦灶中心也將投入使用,計劃到“十四五”末,還將建成狼山、觀音山等中心,打造覆蓋“東南西北”四個片區的區域性醫療中心,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給孩子們帶去加倍快樂
沿河橋小學閑置的草坪變身為嶄新的籃球場,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塊自由活動的新空間;虹橋小學彩虹般亮眼的晴雨走廊為孩子們搭起校外到校內的“安全通道”;新橋小學敞亮的新食堂解決了學校師生的吃飯難題……
今年,崇川區鶴濤小學、新橋小學等五所學校的老舊校舍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校園拓展了新空間,教室裝飾有新意趣,帶給孩子們“加倍的快樂”。
“孩子們終于盼來了新的活動空間。”沿河橋小學校長錢美玉欣慰地說。11月17日下午,在沿河橋小學內,東北角一副嶄新的籃球架在陽光下閃著微光。記者來到沿河橋小學時,六年級的孩子們正在上體育課,不少學生聚集在籃球架下,享受籃球運動的快樂。錢美玉告訴記者,對于老舊校園來說,活動空間普遍緊缺,沿河橋小學之前僅有一塊250米的操場,難以滿足孩子們的活動需求,自從籃球場改造完成后,就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活動場所,每天課間都會有不少高年級的學生來打籃球。
相比于沿河橋小學的針對性改造,新橋小學則聚焦“痛點”全面發力。新增了書法、舞蹈以及兩間勞動教室,滿足多樣化教學需要,還新建了食堂。午餐時間,孩子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有序進入,敞亮的窗戶、彩色的桌椅,配上可口的飯菜,孩子們大快朵頤。
同樣在學生就餐環節上下功夫的還有虹橋小學。“現在天氣冷了,孩子們吃上了更保溫的熱飯熱菜。”虹橋小學校長陳建芳介紹,由于學校沒有餐廳,以往需要后勤人員將午餐從一樓挑上四樓,再搬到各個教室。人力送餐不僅費力費時,更重要的是“午餐的保溫效果不好”。
今年,崇川區積極推進送餐食梯建設,計劃投入200萬元為15所小學安裝首批送餐食梯。目前,虹橋小學的送餐電梯已正式投入使用。
近年來,崇川區以“辦好人民滿意的崇川教育”為總目標,以“公平、質量”為落腳點,堅持辦學條件保障和內涵建設提升并重,不斷縮小校際間差距,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據悉,崇川區于今年正式啟動“百校煥新”三年行動,每年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小學、幼兒園,分類施策推動全區學校硬件升級、軟件優化,從空間再造、文化嵌入、功能及景觀提升等方面著手改造,目前累計完成暑期維修項目已超過百個。
孩子們的校外生活更豐富
關心關愛“祖國的花朵”,崇川不止于校內,更通過建設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暨兒童關愛之家),將關愛延伸至校外。
“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聽過磨刀老人吳錦泉爺爺的故事呀?”11月17日晚,位于校北村社區的鐘秀街道兒童關愛之家活動大廳內,熱鬧非凡,來自轄區的十對親子家庭以聆聽小綠芽親子團何玲莉老師講繪本的方式歡度周末,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向上向善的種子。
“平時都是在學習,利用周末的時間到這里來和大家一起讀繪本,讓孩子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我們大人之間也能相互交流、探討育兒之道。”鐘秀街道兒童關愛之家今年2月啟用以來,只要一有時間,市民朱軍榮就帶著讀小學的丫頭過來參加小綠芽的活動。
鐘秀街道兒童關愛之家面積約200平方米,街道采取“免房租換公益服務”的方式,引進了本土社會組織出資進行建設,目前配有兒童閱讀區、心理咨詢室等。其中,兒童閱讀區共有圖書5000冊,街道困境兒童可免費借閱。小綠芽親子團每月在此開展一次讀繪本活動以及家長課堂活動。“我們通過集體閱讀,或者教給家長選書的技巧、指導孩子讀書的方法,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懂得讀書。”何玲莉老師說,他們建立了讀書交友群,每次活動都會在群里提前通知,想要參加的均可報名。
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松果家志愿服務中心主要承接心理咨詢服務。該中心負責人徐浩凌介紹,中心擁有7名具有心理咨詢師資質的成員,圍繞當前社會出現的親子關系緊張、困境兒童心理問題、青少年人際交往困境等,開展心理團輔、個案跟蹤、興趣拓展、家長沙龍等活動。中心跟蹤的4名困境兒童中,一位名叫麗麗的(化名)同學,由于父親患有精神疾病,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游戲成癮、個性偏激,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引導,目前有了明顯好轉。
崇川區從2020年開始啟動街道兒童關愛之家建設。去年,該區被確定為全省首批“蘇童成長”協同關愛機制建設試點區,進一步加快了建設步伐。包括今年新建的5家,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級標準化街道兒童關愛之家10家,其中,學田、虹橋等4家入選省級示范。
“未來幾年,我區還將持續推進街道兒童關愛之家建設,力爭到‘十四五’末,每個街道至少建成1家達到省級標準的街道兒童關愛之家,實現兒童關愛服務街道全覆蓋。”崇川區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王成龍表示。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