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這十年的發展歷程濃縮成一幅壯麗畫卷,“百姓富”必然是其中動人的篇章。南通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增進百姓福祉,不斷擦亮幸福底色,推動“強富美高”新南通的美好圖景加快變為生動現實。
十年來,南通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升,從2013年的23147元提高到2023年的51853元,年均增長8.4%。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14754元提高到2023年的32977元,年均增速為8.4%,比同期城鎮年均增速快1.2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從2013年的2.11下降到2023年的1.90,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共同富裕底色更亮。
穩定就業,擴大增收渠道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年來,南通始終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目標,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升。
“這幾年南通船舶海洋工業發展迅速,又是家鄉,是我優先考慮就業的地方?!比涨埃?024南通海洋產業校園行活動南下北上,全國攬才。南通下一個萬億看沿海,圍繞海洋經濟人才需求,市縣兩級人社部門聯動,遴選全產業鏈優秀企業,組織開展專項引才活動。在上海,先后走進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吸引了不少南通學子;在北方,先后走進中國海洋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專場招聘會。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的王振南在學校里看到“南通”兩個字特別親切,在啟東中遠和惠生清潔能源兩家企業都投了簡歷。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南通人社部門、企事業單位多次走進北大、清華等名校招賢納才,邀請畢業生們選擇南通、扎根南通,成為南通建設的“城市合伙人”,共同揚帆啟航,創造美好未來。
考慮到南通老齡化程度高的現實情況,不久前,人社部門還特意舉辦銀發經濟專場招聘會,76家用人單位帶來273個職位,招聘需求3608人。最終,有900多人進場求職,各家單位收到就業意向近600人次,實現銀發經濟企業和求職者的“雙向奔赴”。
“綜合你目前的情況,你可以去申請這個創業基地運營補貼,需要準備這些材料……”在通州金新街道萬達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工作人員吳梅正在向前來咨詢的退役殘疾軍人陳先生介紹相關的補貼政策。
做好就業援助工作,關系群眾冷暖,關系民生底線。市人社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市困難人員就業16556人,新創設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困難人員721人,新建標準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50個,兜底幫扶困難群體就業7387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47.97萬人。
各美其美,擦亮共富底色
走進初冬時節的鄉村,薄霧間,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與生態河道、設施大棚、縱橫麥田、文化舞臺等相映成趣,一幅幅和諧美好的畫卷映入眼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南通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探索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通過補齊農村短板、增強縣域承載能力、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等舉措,深入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促進農民增收,產業興旺是重中之重。在如皋市顧莊社區,家家戶戶的美麗庭院中,大大小小的盆景或鐵干虬枝,或盤根錯節,姿態萬千。顧莊社區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和區位優勢,做大、做強、做精盆景園藝這一主導特色產業,引導盆景向微型化、巨型化、精品化方向發展。目前顧莊社區范圍內規模以上經營達95%以上,年培育各類名貴花木100多萬株,各式盆景10多萬盆,花木盆景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位于海安市的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飼料養蠶車間,兩厘米長的蠶兒正在“用餐”。該公司采取“企農共養”模式,一到五齡期由工廠自動化養殖,然后分包給農戶繼續養殖。“五齡蠶領回來后,每周只喂兩次飼料,一般兩三周后就能上蔟。省時省力,每月可增收兩三千元?!焙0彩新≌值佬仑S家庭農場主戎屬美高興地說。
聯農、帶農、富農,激活鄉村振興發展“一潭春水”。江蘇天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打造蛋雞全產業鏈,牽頭34家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養殖大戶成立“江蘇天成蛋雞產業化聯合體”,每年為農戶增收近億元;江蘇嘉安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蔬菜產業,引進白花菜、西藍花新品種,推廣“農田立體間套作”等種植新技術,使農戶畝收入由2000多元提高到8000多元……目前,全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3家,省級龍頭企業78家,市級龍頭企業207家,攜手農戶走上共富之路。
改革春風吹拂鄉野,鄉村的精彩不止于此。一到節假日,如皋市平園池研學基地、通州區東社鎮開心農場、海門區官公河村九龍島文化濕地等地人頭攢動,游客紛紛在鄉野間體驗農事、感受民俗。今年,全市休閑農業已接待游客2661.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2.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3%、8.7%。
細節入手,標注“幸??潭取?/strong>
解決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才能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江海大地、崇川福地,一個個熱切的民生期盼得到回應,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開花,民生“溫度”標注出幸?!翱潭取薄?/p>
每天清晨,家住南川園社區鑫祥公寓的蘇老爹都會早早起床晨練。以前社區沿河小路坑坑洼洼、河水也有點泛黑發臭,自從老舊小區改造完成、“水岸南川園”工程竣工后,沿途綠意盎然、河水清亮,一處處新打造的沿河景觀令人身心舒暢。
增加綠地、休閑廣場等公共空間,增設停車位、電動汽車和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開展適老化、適兒化設施改造,“量身定制”家門口的開放式、多功能空間,老舊小區逐步煥然一新,成為居民們詩意棲居的新家園。2024年,全市列入國家計劃、省政府目標和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47個,計劃總投資約5.6億元。截至11月份,進場施工項目42個,完成改造項目5個,完成投資約28990萬元。
“小姑娘,我最近剛檢查出了肺癌,這醫療費用怎么報銷呢?”在海安市墩頭鎮雙溪村醫保公共服務點,參保居民陳金華利用智能可視化服務一體機,視頻連線市醫保經辦機構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通過視頻耐心講解了醫保相關待遇政策,并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幫他辦理了惡性腫瘤門診特殊病備案。
民生實事可觀可感,幸福生活“提檔升級”。目前,我市建成1934個村(社區)醫保公共服務點,覆蓋全市所有村(社區),參保群眾在“家門口”可辦理參保登記、參保信息查詢等18項高頻業務;今年來,全市7.12萬失能人員享受機構護理、居家上門護理等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服務,推動長護優勢資源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城里有老年食堂,鄉村有助餐點,“一餐熱飯”唾手可得……一項項老百姓家門口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公共服務項目,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十年來,我市用心用情辦好每一項民生實事和民生工程,讓百姓幸福感成色更高,底色更足。
回望來時路,我們以城鄉融合為筆,以高質量發展為墨,繪就一幅生動而美麗的共富畫卷。展望未來,南通繼續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化城鄉融合發展實踐,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而不懈奮斗。
記者 朱蓓寧 陸薇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