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劉璐 嚴春花 實習生施玥喆)昨天,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展新質生產力 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今年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情況。1—11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列全省第二。前三季度,工業經濟對GDP增長貢獻度達55.3%,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9.2%,工業經濟對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
南通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進入新時代,南通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目標定位,發展形成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等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地區生產總值破萬億,船舶海工和高端紡織產業入選了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重大項目,是新型工業化的“源頭活水”。南通建立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專員制,服務推動中石油藍海新材料、通富通達先進封測基地等重大項目早落地、快建設。今年,我市59個項目列入省重大工業項目清單,數量全省第二;1—11月完成投資385.3億元,認定5億元以下專精特新等高質量制造業項目114個,項目總投資126億元;11個設備更新項目獲得3.33億元資金支持,數量、金額分列全省第二、第三;58個項目獲得省制造業貸款貼息支持,數量全省第二。
產業集群,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硬支撐。1—11月,全市六大產業集群產值同比增長7.2%。其中,船舶海工同比增長9.6%,船舶海工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同比分別增長15%、63%、56%。高端紡織同比增長13.8%,正加強產業用紡織品、生態環保面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比增長5.5%,正打造國家電子元器件工業名城。新材料同比增長8.2%,正高標準運營三個現有化工園區,高起點建設通州灣綠色化工拓展區,加快洋口港化工中試基地建設。高端裝備同比增長4.0%,正聚焦新型電力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邁向產業鏈中高端。新能源實現產值1183億元,正打造新型能源綠島,聚焦“風光儲氫”四大細分領域,引入更多關鍵企業、前沿項目。
產業轉型,是工業經濟向“新”發展的強引擎。近年來,我市持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累計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4家、省級324家;114人入選工信部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今年,全市累計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項目1.54萬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68.1;23家企業新通過數字化轉型貫標,數量占全省51%;103家企業新通過兩化融合貫標;新獲評省智能車間95家、智能工廠17家、“智改數轉網聯”標桿企業1家,數量創新高。全市累計培育國家綠色工業園區2家、省級1家,國家綠色工廠26家、省級67家,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家。
營商環境,是企業向好、產業攀高的底氣所在。立足產業專家、發展行家、企業娘家定位,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市級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開展19場“好裝備 南通造”工業領域設備更新供需對接活動,吸引2000多家企業參加,促成意向金額超6000萬元;加快“惠企通”平臺建設,累計注冊企業近2.4萬家,平臺建設入選工信部“2024年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踐案例”,納入全國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開展“三走進”系列活動,組織百余家南通企業走進清華大學、中石油集團、中核集團、北交所深度對接。
2025年,南通將持續深化“工業挑大梁”擔當,統籌推進制造強市建設,開展現代工業名城“提質年”行動,實施穩增長、育地標、強主體、促轉型、優服務五大工程,推進新型工業化十項任務,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快打造現代工業名城。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