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南通元新紡織印染博物館、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傳承基地在位于崇川區任港街道姚港社區的復客科技園內揭牌。此次揭牌是崇川“博物館進社區”的“首次啟航”。今年以來,為創新社區科普形式,豐富非遺文化的科普功能,崇川通過館社合作,將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的專業力量引進社區,打造居民家門口的“非遺文化博物館”。
非遺文化融入居民生活
去年11月底,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收到了一則好消息:崇川區政府將復客科技園內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配套用房免費騰作藍印花布傳承基地。歷經一年時間,吳元新與其團隊同步打造了南通元新紡織印染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游學基地、南通大學藍印花布研究院。
獨特的紋樣、純凈的色彩、古樸的藍白對比、獨特的工藝制作流程……在基地二樓,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研學傳承基地的工坊里不少居民正埋頭描樣。在這里,印染工藝傳承、實踐、創新、教學等功能融為一體,通過傳承人指導教學等多種形式,面向院校、社區傳授民間印染的精湛技法,制版、刮漿、染色、晾曬等一整套流程均可體驗,傳播非遺人文價值、工匠精神以及審美意趣。“今天過來看這個基地和新館,感覺和藍印花布博物館還是蠻不一樣的,地方很大,供我們學習的地方也很大,以后有時間大家都可以來看一看、學一學。”姚港社區居民蔣元芳說。
在三樓,吳元新在國內的第6家分館——南通元新紡織印染博物館張開懷抱迎接每一位對她持有好奇眼光的人。南通元新紡織印染博物館是集中展示長三角地區紡織印染工藝及實物遺存的藝術展館。與藍印花布博物館不一樣的是,該館涵蓋了藍印花布、彩印花布、扎染、夾纈、蠟染、刺繡、色織土布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實物展陳、工藝教學等形式立體呈現印染、扎染等5個國家級非遺發展經典技藝,彌補目前藍印花布博物館展陳的單一性。
“‘博物館進社區’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拓寬了非遺基地的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服務功能。”吳元新認為,既然建在社區里,就要發揮身處百姓間的優勢,為居民群眾觀賞、了解、學習非遺文化提供平臺,博物館將定期舉辦工藝體驗課、作品展等活動,讓藍印花布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讓非遺文化在社區生根、開花、結果。
傳統之美遭遇現實難題
多年來,吳元新致力于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保護利用,這門古老的技藝在以他為代表的非遺傳承人的努力下正在被更多人看見。但因場館受限,位于濠河之畔的藍印花布博物館運營多年,一直沒能實現建立傳承基地的愿望。
“我一個人比不過一群人,所以我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藍印花布培養更多的傳承人。”吳元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頭連著優秀傳統文化,一頭連著時代風尚,因此吸引年輕人是他建立基地的初衷。
“了解是第一步的,先了解再談喜歡,或許就有人熱愛,最終有人從事傳承工作。社區的非遺基地為年輕人了解傳統工藝提供了更便利的平臺。”吳元新認為,博物館的美育實踐活動也能近距離培養群眾對藍印花布工藝的熱愛,促進他們了解民族文化、提升美的鑒賞能力。
據透露,藍印花布傳承基地裝修、購買設備的費用在五百萬元左右,崇川區政府提供了裝修補助經費、項目經費、基礎建設補助等支持,極大緩解了博物館的資金壓力。
同時,非遺基地的建成也解決了吳元新及其團隊一件頭疼已久的麻煩事。
40多年來,吳元新與其團隊搶救保存的印染實物作品有6萬余件,傳統印染紋樣20余萬個,這些保存下來的實物和紋樣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藍印花布作品,從中可以看到藍印花布在不同年代的技藝變遷和文化符號演變。目前,這6萬余件收藏品分別儲藏在藍印花布博物館、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等5個倉庫內,因條件受限已有部分收藏品被破壞。“基地建成后,我們專門在二樓建了一個收藏空間,將多年的印染實物作品小心存放。”吳元新說。
文化盛宴碰撞江海大地
布上青花,藍白幽韻,不單單印出了古老的圖案,更印出了南通非遺文化傳播的累累碩果。近年來,我市積極投身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工作,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項,國家級非遺名錄12項,省級非遺名錄93項,市級非遺名錄148項,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經過代代傳承,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的啟用是南通非遺傳承工作一次新的突破、一個新的開始。進社區是非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一創新之舉搭建起“可觀可感可及”的非遺傳承保護、發展交流平臺,讓非遺能夠真正走進百姓日常生活,連接過去與未來、承載記憶與創意,成為觸手可及的文化新浪潮。“我們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要接地氣,要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讓他們在參與中體悟非遺內涵、學習制作技藝,共享非遺的古色古香。”崇川區文旅局局長馬衛說。
近年來,崇川依托“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非遺進企業”等多種創新模式,在貼近群眾的同時讓非遺煥發新光彩。接下來,崇川將繼續推動“博物館進社區”走深走實,讓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享受到公共文化資源的福利,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事業,讓傳統技藝守得住、活起來。 本報記者 盧鋮卉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