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堡河村為民服務中心的“指尖工坊”,我們立即被陳列架上許多精美的鉤針作品吸引住了:從美觀與實用兼備的帽子、拎包、毛毯,到各種栩栩如生的動植物玩偶、擺件,炫目的色彩、巧妙的設計令人驚嘆。“衍生出這些,都是為了迎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讓傳統手工迸發出新活力。如今,只有你們想不到的,沒有我們鉤不出的!”工坊負責人袁小琴笑道。袁小琴是村干部,也是鉤織高手。她介紹,工坊自去年成立后,吸納了100余名農村留守婦女加入,人均年增收4000元。
7日上午,和煦的陽光傾灑在海安市李堡鎮堡河村村民詹芳家的堂屋里,她和左鄰右舍的七八個老姐妹圍坐著,一邊曬著太陽一邊聊著家常。說笑間,每個人的手里也沒閑著,小小的鉤衣針靈巧地上下飛舞,毛線在指尖變成形狀各異的花型。在一旁的案桌上,整整齊齊地疊放著數十件已鉤好的女式開衫。
“這是浙江老板的外貿訂單,一共200件,這兩天就要交貨了。”詹芳的丈夫姜成健向我們介紹。姜成健是堡河村鉤針衣廠的負責人,平時把圖紙和線發給村民鉤衣加工,定期收回成衣,再通過熨燙整理,打包發往江浙滬地區的一些服裝進出口公司。“一針一線,手工編織出五彩成衣。簡單的款式,一件加工費50元左右,復雜些的150元到200元一件。別小看這小小鉤衣活兒,一名婦女忙完農事一年能鉤出2萬多元。”
以堡河村為代表的李堡鎮南片是鉤針衣之鄉,很多婦女擅長鉤織。村民陳一東做鉤針衣生意20多年。在他看來,農村留守婦女要照顧好家庭和孩子,進廠比較難,加工鉤針衣不需要花什么本錢,時間也相對自由,通過一帶一的幫教,留守婦女們在家就能靠手藝獲取報酬,一舉多得。
近年來,李堡鎮將傳統非遺技藝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加大對各類巾幗手工坊、手工編織工作室的扶持力度,搭建起工藝人才培訓交流、手工作品研發展示的平臺,助力“指尖技藝”轉變成“指尖經濟”。
記者劉白皓 通訊員康傳廣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