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天的來臨,日照時間越來越長。位于通州區五接鎮的江蘇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房頂上的藍色光伏組件也迎來發電高峰期。“從3月開始,我們通過光能轉變的電能每天在30萬千瓦·時以上。”江蘇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電儀部主任程紹山介紹。
據了解,恒科新材料自2015年開始研究推進光伏發電項目,通過光伏建設、技術改造、創新升級等,截至目前五期光伏項目全部投運,總裝機容量達106兆瓦,可年發綠電約1.15億千瓦·時,規模位于全省前列。
光伏發電年減排二氧化碳9.5萬噸
在恒科新材料的廠區入口處,一個特別的電動車車棚吸引了來往人的目光。這個車棚不僅能夠容納上千輛電動車,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自產自銷”的綠色能源供應。據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電儀部副主任何杰介紹,車棚采用光伏直供模式,通過安裝在車棚頂部的光伏組件板,將吸收的光能直接轉換為電能,每年為員工提供超過百萬度的零碳充電服務。不僅滿足了員工的充電需求,還有效消除了企業內部的消防安全隱患。
不僅僅局限于車棚,恒科新材料幾乎在所有適合的屋頂上都安裝了光伏組件。這些光伏組件每年可為企業提供超過1.15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相當于每年減少約9.5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何杰稱,相較于傳統發電模式,分布式光伏發電模式在整個生產流程中不產生大氣、液體、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對企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具有積極影響。“利用連片的屋頂閑置空間,推動能源從‘遠方’來到‘身邊’,不僅降低了輸電成本和損耗,還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何杰說:“企業采用的‘就近并網、即發即用’的模式使得輸電損耗低于1%,能源利用效率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光儲協同”年節約成本近3000萬
除了能發電,發出的電還要合理儲存利用,才能在節約用電成本的同時,緩解高峰期電網壓力。
2024年7月4日,恒科新材料20兆瓦/40兆瓦時二期儲能項目竣工驗收。儲能項目投運后,將實現與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聯動,實現削峰填谷的目的,在光伏發電高峰時儲存綠色電能,在電網用能高峰期時釋放電能,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新型綠色電力系統。“目前,我們的儲能總容量達到40兆瓦/80兆瓦時,每天充放的電量可達到16萬千瓦·時。”程紹山介紹,公司構建了“光儲協同”智能微電網,在將光伏發電并入園區電網的同時,利用儲能,配合電網輔助服務,收益可觀。僅2024年,企業因采用光伏發電、峰谷電價差等形式節約用電成本近3000萬元。
作為用電大戶,恒科新材料的儲能系統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還承擔了社會責任。在夏季用電高峰時期,為了保障民生用電,公司提前儲存好電能,根據電網要求隨時釋放儲能,緩解電網壓力。程紹山說,儲能系統每小時可放電4萬千瓦·時,“這對企業來說不算多,但可以滿足上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智能監管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在恒科新材料的變電站內除了成排的電力設備,還建立了完善的能耗監測平臺、電力管理平臺、光伏發電系統、儲能調控平臺等。
“通過這些平臺的智能化監控,大大提升了我們的運維效率。”程紹山介紹,電池管理系統(BMS)能夠實時監測電池的單體電壓、溫度等數據,確保電池組的穩定運行。能量管理系統(EMS)連接儲能柜,實時采集功率、電壓等參數,并與園區10千伏電網并網聯動,實現了能源的精準調度。同時公司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還安裝了一套魔云系統,具備遠程控制、電池提前預警等功能。“一旦有設備出現問題,系統就會自動提示。”
在這些智能系統的助力下,恒科新材料的人力成本也大大下降,負責變電站工作的員工僅有16個,他們平均每4個小時到廠區內巡視一次即可。
近年來,恒科新材料積極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除了加快光伏并網,實現節能環保生產外,公司熱煤站還采用了綠色可再生資源——生物質顆粒作為燃料,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硫化物的排放。
“未來,公司還將繼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實現‘雙碳’目標和促進環境保護作出更大的貢獻。”江蘇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胡江順說。
本報記者 黃艷鳴 任溢斌
本報通訊員 李叢艷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