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如皋市如城街道錢長村,廣袤的草坪宛如一塊巨大的綠色絨毯,陣陣清新草香鉆入鼻尖。不遠處,新近開營的蝸牛藝術營地傳來歡聲笑語,三五成群的游客愜意地支起帳篷,沉浸在藍天白云、清風拂面的慢生活中。
“蝸牛藝術營地以草坪為核心依托,精心打造日咖夜酒、野火烤肉、露營派對、草坪婚禮、研學課程等多元體驗,有力推動了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如今村里的人氣更旺了。”錢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錢愛東欣喜地說道。
錢長村素有“江蘇草坪第一村”的稱號。“錢長村種植草坪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93年,這么多年來,草坪成了錢長村人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錢愛東介紹,為了滿足市場對于運動、露營等不同場景的需求,錢長村的草坪品種已經完成了多次的更新迭代,從最初的白三葉,發展到馬尼拉、矮生百慕大、天堂328等10多個主流品種。“目前,錢長村草坪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000多畝,并帶動周邊鎮村發展草坪種植2萬多畝,年銷售草坪450萬平方米,全產業鏈產值超過3億元,戶均草坪年收入達3萬余元。”
錢長的草坪、大明的苗木、顧莊的盆景、龍游河的人文底蘊……龍游湖畔,村莊的邊界悄然“消融”于花木掩映之間。
去年以來,如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繡花功夫”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以錢長村為中心,結合大明、龍游河、丁冒等村的產業、生態優勢,“串珠成鏈”培育打造龍游河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實現發展聯動、產業聯合、交通聯通、村貌聯塑,讓散落的村莊一體發展,找到共富路徑。
每年4月,走進海安市大公鎮于壩村的千畝梨園,連綿的梨樹整齊排列,潔白的梨花綴滿枝頭,如云似雪、層層疊疊,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游客拍照打卡。
于壩村是遠近聞名的種梨專業村,村“兩委”積極引導村民大面積種植果梨,將梨培育成致富“金果”。“目前,全村種植了‘五水一高’、翠冠、翠玉、黃金等10多個品種,規模種植面積達千畝。”于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勇介紹,出自于壩村的梨遠銷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深受消費者青睞。
這兩天,在于壩村占地200余畝的好享樂生態園里,工人們穿梭在V形拱架間,緊鑼密鼓地架設起防鳥網,為迎接豐收做足準備。
以梨為媒,借梨發展。“乘著三產融合的東風,農業也要開發出多種可能。”順著楊勇手指的方向,生態園內果園生產區、生態養殖垂釣區、休閑觀光區等功能區劃分明確,編織成了一條集結農業生產、采摘垂釣、餐飲民宿等多功能立體產業鏈。“村干部還會借助特色農產品基地平臺,通過直播助農拓寬銷路,并開設‘田野上的成長課堂’,邀請農技專家指導科學種植。”
沿著村內主干河道新勝河緩步慢行,河岸兩邊綠植蔥蘢,景色秀美,河邊親水平臺、人行棧橋等休閑景觀設施為河道增添了幾分愜意,也讓于壩村的鄉村圖景更加靈動。
鄉村美不美,關鍵看環境。于壩村以“全域美化”為目標,統籌推進河道清淤、道路提檔、污水處理等工程,同步實施農房改造與小微公園建設,實現“步步是景、處處可游”。“環境美了,產業興了,村集體收入連續5年突破150萬元,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南通實踐】
鄉村振興,向美而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項重大任務。
市農業農村局總畜牧獸醫師蔡建康介紹,我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形成以鄉村振興百村先行為引領、農村人居環境千村整治為基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為突破的新發展格局,市縣鎮村“四級書記”齊抓共管、黨政群團各方力量協同推進,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和美鄉村動人畫卷正在鋪展。
我市出臺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以農村產業美、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常態美為標志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呈現可觀可感形態。開展鄉村振興片區打造,因地制宜提升滿足生產、生活、生態需要的片區功能布局,打造“大小循環”路線,推動形成“片區帶全域,組團促互補”的鄉村新格局。全市已扶持1000個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133個村(涉農社區)入選第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名單。
蔡建康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聚焦重點任務,堅持久久為功,實現和美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不斷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專家點評】
南通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余建華: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關乎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事關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質量。
鄉村建設既是“補短板”的民生工程,更是“強底板”的發展工程。建議從三個方面,更好地推進市委一號文件落地見效:
強化規劃統攬,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畫卷。在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下,綜合考慮地理位置、環境狀況、文化底蘊、產業發展等要素條件,因地制宜謀劃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案。
強化公眾參與,健全“黨員+網格+群眾”管護機制。針對南通深度老齡化和局部地區鄉村空心化現象,引導村民轉變生產習慣與生活觀念,充分調動他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管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強化典型引領,探索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市場美譽度高的休閑農業旅游精品,讓南通的鄉村記得住鄉愁,也看得見未來。
記者 盧兆欣 陸薇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