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南通,如江風海韻“雙面繡”:一面是旅游消費,人潮如織;一面是百舸爭流,濤聲激越。
隨著“十四五”收官日益臨近,南通各地競“新”逐“質”勢頭持續升溫。全市鎖定“跨江融合、向海圖強”目標,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主要指標繼續穩居全省第一方陣;通州區將產業鏈深度嵌入上海“3+6”產業體系,一季度GDP增速6.2%居全市第一;出產“天鯤號”“新海鱘”等大國重器的啟東海工園再度擴容,構建“高端海工裝備+特種船舶建造+清潔能源裝備”三位一體產業集群;總投資500億元的藍海新材料項目,以高端化推動長三角石化產業鏈整體升級……
千行百業都在為“挑大梁”打拼。發人深省的是,但凡潛力大、韌性足、活力強的板塊、園區、企業,都能找到各自特有的“增長極”和“支撐點”,在此基礎上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以“一點爆破”推動整體拔節生長。
曾幾何時,少數地方、企業熱衷“貪大求全”搞“低水平擴張”,有的甚至“邯鄲學步”“脫實入虛”,結果“亂花迷人眼”,非但無功而返,反而深受其害。究其原因,是抓發展游離了大勢、背離了根本、偏離了“支點”,導致“蠻力”越大,傷害越深。殊不知,在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的今天,惟有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和基本路徑。任何“因循守舊”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終將被淘汰。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經濟發展因時因地因事不同,其策略路徑自然不一。就“經濟大省要挑大梁”而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蘇要把握好“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等四個“著力點”,這是針對江蘇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現階段發展實際作出的精準謀劃、科學指引。我們只有在四個“著力點”的總要求下,堅持因地制宜、因業施策,謀定新質生產之“道”,謀準科產融合之“點”,謀聚創新驅動之“力”,方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方能成就“頂梁柱”之功。
找準“支點”用“巧勁”,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策略和效率的統一。“提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錯峰出行”避免交通擁堵、“一鍵通辦”代替群眾跑腿、“一村一品”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這些,無一不是找準“支點”用“巧勁”的典范。具體到地方發展,南通擁有江海獨特資源,海洋產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成為重要“支點”,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產值增長13.1%,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飆升到91.5%,經濟拉動力之強令人驚羨。江蘇泰慕士針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煥新”,畝均稅收超125萬元。海安鑫緣集團創新“飼料養蠶”新模式,一舉打破桑蠶產業“靠天吃飯”瓶頸,既節約用地、提高效益,又帶動更多蠶農增收,可謂“一子落、滿盤活”。
找準“支點”用“巧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是進入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做到這一點,其實不難,關鍵要有謀發展之心、“挑大梁”之責。要立足辦好自己的事,把握關鍵、扭住要害、矢志創新,以“千斤重擔眾人挑”的自覺,順應變革之勢、汲取時代智慧,貢獻發展力量。 ·張俊·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