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世界是灰色的,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只要愿意打開心窗,陽光總會照進來。”13日早晨,在南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興街道民主港社區(qū)星宇花園,13歲的少女小蓓(化名)背起書包,和往常一樣向母親道別,準備上學。這個曾因厭學情緒不去學校的少女,在社區(qū)婦聯(lián)“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下重拾生活信心,母親的健康狀況也得到改善,整個家庭逐漸走出陰霾。
2024年末的寒冬,社區(qū)婦聯(lián)主席袁佳歆第一次踏入小蓓家時,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母親因腦梗導致癱瘓,坐在堆滿藥盒的輪椅里,父親正為醫(yī)療費用發(fā)愁,而蜷縮在沙發(fā)角落的小蓓已多日未去上學。“學校里沒人理解我,回家還要照顧媽媽,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少女的言語讓社區(qū)工作人員意識到,復雜的家庭情況讓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陷入迷茫。
面對復雜情況,民主港社區(qū)迅速啟動“陽光護航你”關愛行動。由婦聯(lián)牽頭,聯(lián)合團委、關工委、民政、殘聯(lián)、未保站等部門成立專項小組,以項目化方式介入幫扶。
要讓孩子重回課堂,首在心理疏導。社區(qū)邀請我市資深心理專家符小斌老師擔任心理疏導團隊負責人,為孩子提供幫助,但初次見面效果卻很不理想。“第一次見面,孩子連門都不肯開,我們只是隔著門簡單交流了幾句,第二次同樣收效甚微。”符小斌介紹說,但他們沒有放棄。在第三次家訪時,符小斌敏銳捕捉到轉機——書架上一本反復翻折頁腳的《小王子》。“你也相信沙漠里真的藏著水井嗎?”這句看似隨意的詢問,悄然叩開了少女緊閉的心門。
定制方案 療愈心靈
心理破冰工程就此展開。團隊為小蓓量身定制“漸進式溝通”方案:前5次輔導通過繪畫本進行“非接觸對話”,工作人員鼓勵她用圖畫表達情緒;第8次會面時,符老師帶來同齡志愿者制作的《生命樹》手賬,泛黃的紙頁上貼滿溫暖寄語;至第15次心理疏導,少女終于吐露心結:“每次看到媽媽努力復健,我都怕自己不夠堅強。”
找到心結所在,社區(qū)也進一步推進對孩子母親的治療。每周3次的上門康復訓練,南通申丞護理院理療師運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配合人工推拿按摩療法,幫助小蓓母親從長期臥床恢復到可借助器械短距離行走,極大緩解了家庭照護壓力。
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改造是另一場攻堅戰(zhàn)。針對父親“說教多、傾聽少”的溝通模式,班主任與心理團隊設計了“三個一”行動指南:每天15分鐘專注傾聽、每周家庭會議、每月親子活動。袁佳歆的手機里存著一張珍貴的照片:2025年社區(qū)春節(jié)游園會上,小蓓推著母親的輪椅與父親拍了10年來首張全家福。隨著團委“夢想改造家”項目落地,少女擁有了獨立書桌和房間;學校組建的學業(yè)幫扶小組則為她補全落下的課時,曾經冰冷的家開始重現(xiàn)生機。
多方接力 令人動容
幫扶過程中,多方力量的溫暖接力也令人動容。心理教師方咪引導小蓓用日記宣泄情緒,凌亂的字跡逐漸變得工整;班主任在作業(yè)本上批注鼓勵語錄,將《城南舊事》塞進少女書包;心理學研究生葉玲、陳婧設計“情緒卡片”互動游戲,用貼紙構建情緒表達的“安全通道”;社區(qū)網格長黃金燕化身“臨時家人”,連續(xù)半個月清晨上門協(xié)助小蓓整理儀容,確保其準時到校。十余名志愿者累計服務超600小時,用專業(yè)與溫情織就守護網。2月17日,在“逃離”學校55天后,小蓓重回課堂。
如今走進小蓓家中,全家人的境況已有極大改善。小蓓媽媽每周接受3次專業(yè)康復訓練,已能獨立完成抓握動作;而那個曾抗拒世界的少女已經重返課堂,開始人生新的旅程。
從破敗輪椅到無障礙改造,這場仍在持續(xù)的愛心接力不僅照亮了一個困境家庭的未來,更見證了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智慧。 本報記者陳可
通訊員陳輝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yè)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fā)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lián)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