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委一號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從伏季休漁的“生態休養”到智能車間的“科技育苗”,從灘涂養殖的標準化升級到全球市場的“海味”飄香……如東以“捕撈+養殖”雙輪驅動,構建起一條貫通海洋與餐桌的現代化海洋漁業產業鏈,交出了由傳統海洋經濟向全產業鏈式經濟躍遷的硬核答卷。
去年,如東水產品總產量34.4萬噸,漁業產值198.3億元。
耕海牧漁:休漁期間“靜中求進”
5月起,南通全面進入伏季休漁期,往日馬達轟鳴的如東劉埠漁港也歸于平靜,應休漁船整齊泊岸。
在舷梯與碼頭相接的甲板上,漁民老林與維修人員正為漁船“體檢治病”。“休漁期給漁船打打銹、刷刷漆,現在多花一分心思,開捕后就多一分穩當。”碼頭另一側,漁民陳大姐在家門口熟練修整漁網,銀亮的尼龍線在她靈巧的指間翻飛,“自己加工的網眼更勻稱,質量有保障,還省下了一筆人力開支。”
伏季休漁既是生態保護舉措,也是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在這片坐擁86公里海岸線、4555平方公里海域的豐饒之地,200余種海產品年復一年繁衍生息。每年開捕季,數以億計的鮮貨從這里奔向全國餐桌。如東正以休漁期為契機,全面提高產業升級。
培訓教室里同樣熱火朝天。今年休漁期間,南通啟動漁民技能提升計劃,覆蓋漁業法規、海上自救、設備操作等核心課程,對漁民進行理論和實操培訓,為漁民從傳統捕撈者向現代海洋從業者轉型“充電”。
當漁港的喧囂暫時沉寂,內陸的產業升級卻按下加速鍵。在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總投資1.2億元的劉埠漁港農漁冷鏈物流中心晝夜不息地運轉。
“這個‘海上冰箱’可不簡單。”項目負責人周華介紹,冷庫主體擁有日產300噸制冰、5000噸冷藏能力,配套交易大廳等設施,構建起從捕撈到配送的全冷鏈體系,助力如東海鮮48小時直達長三角商超,全力護航“鮮度經濟”。不僅有力促進如東農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農漁產品競爭力,滿足劉埠漁港及沿海漁業捕撈、生產、加工、冷鏈物流的需求,還能為漁民提供冷凍貯藏、冷藏運輸及配送等多功能服務。
從傳統作業到智慧漁業,從單打獨斗到全產業鏈協同,沿著海岸線向北,洋口國家級中心漁港與劉埠國家一級漁港遙相呼應,“北養南捕”的產業格局已然形成。全縣517艘登記漁船與310輛灘涂運輸拖拉機協同作業,構建起高效暢通的漁業流通網絡,形成“捕撈即卸貨、上岸即加工、當日即發運”的流通閉環,有力支撐起如東海洋漁業產業體系的高效運轉。
數字魚塘:工廠養殖點“苗”成金
走進江蘇海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60畝的現代化種苗基地,19棟現代化車間鱗次櫛比,420口標準化標粗池在物聯網系統調控下精準運轉,增氧設備攪動的水花中,工人們正將活蹦亂跳的鮮蝦裝車,發往各地。
在如東沿岸灘涂,南美白對蝦等特色養殖產業穩步壯大,逐步走上標準化、生態化、智能化發展道路。全縣擁有112家育苗場,每年220億尾蝦苗涌向長三角32個地級市,滋養著85%以上的連鎖商超貨架。通過“種苗優化+精準投喂+病害防控”,如東8.1萬畝標準化養殖池年產出12萬噸對蝦。零散的養殖戶在這片產業浪潮中通過統一供苗、標準化養殖、訂單化銷售,也能穩穩嵌入現代漁業產業版圖。
海川水產公司建成3個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首批上市的南美白對蝦蝦苗于今年1月投放,經過科學養殖管理和精細化投喂,成活率穩步提高。截至目前,已有60~70噸成蝦銷往全國各地,年產量將超1500噸。
“過去養殖戶買苗像開盲盒,現在我們自主培育,把蝦苗成活率從50%提升至85%。”公司董事長姜躍忠介紹,這里每年培育的“搏翱”“海川”兩大自主品牌蝦苗達20億尾,為全國每畝蝦塘提供3000尾優質“芯片”。通過“公司+農戶”聯結機制,已帶動蘇浙閩地區數千戶養殖戶新建標準化小棚超萬張,輻射幫扶千余戶養殖戶實現科學養殖,戶均增收突破20%。
科技賦能下,傳統魚塘變身“數字工廠”。投苗時間、飼料配比、病害防治方案……公司運用先進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精確控制水溫、鹽度、酸堿度和溶氧量等關鍵指標,人工模擬出適合南美白對蝦生長的海水環境,使其在陸地上也能自由生長。
綠色養殖是海川水產的另一張名片。公司已構建起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鏈條服務體系:3家技術服務中心配備20余名專業水產工程師,年均服務如東2000余戶養殖主體,通過“一對一”駐點指導將養殖成功率提升至85%以上;在生產環節,企業推廣無公害飼料、更新養殖設備、推廣無碳養殖技術,實現養殖過程零排放;配套建設的尾水處理系統,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凈化等工藝確保排放水質達標,為行業樹立生態養殖新標桿。
向海問“值”:精深加工激活市場
南通海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車間,機械臂揮舞間,一箱箱印著“海達屋”商標的條斑紫菜正從自動化生產線上魚貫而出,工人們熟練地封裝、貼標,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海苔清香。
如東擁有14萬平方米條斑紫菜育苗基地、11萬畝海上牧場,60家一次加工企業、年產能達20億張干紫菜,二次加工產能突破30萬箱,紫菜總產占全國份額的25%。
近年來,如東圍繞做大做強做優條斑紫菜產業,精準施策,從保種、育苗、海上養殖到一次加工、二次加工的全產業鏈,形成系列化標準,“如東條斑紫菜”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上下游產業帶動如東萬人端上穩固飯碗。
南通海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創建于1992年,專業從事條斑紫菜育苗、養殖、加工和銷售,當前,已構建起從保種育苗到全球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坐擁萬畝無公害養殖基地,1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育苗中心每年可培育優質紫菜苗種覆蓋8萬畝海域;3臺日本全自動紫菜一次加工機與6條智能二次加工生產線晝夜運轉,將新鮮紫菜轉化為即食海苔、壽司卷等30余種精深加工產品銷往歐美、中東、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紫菜育苗中心,海達水產引入冷藏網技術,顯著延長了紫菜苗的育成周期和儲存時間,提升了產品品質。自動分揀、烘干、包裝一體化加工流水線,實現從采摘到裝箱的無縫銜接。
“規模較小的養殖戶沒有深加工能力,我們通過‘公司+市場+基地+漁民’模式,把產業鏈的增值收益留在漁民手里。”南通海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守清算起了產業賬:當前,公司坐擁2000畝標準化養殖基地,年收購周邊漁民原料超80%,輻射如東養殖面積8萬畝,經精深加工后,產品附加值提升40%。2024年,企業銷售額達1.5億元,帶動3000戶養殖戶年均增收2萬元,構建出產業與農戶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過去漁民要坐船去上海交易,現在家門口就能貨賣全球。”在中國最大的條斑紫菜交易市場如東紫菜交易市場,電子屏滾動著全球訂單。2001年,如東縣委、縣政府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家紫菜協會,將國際交易引到家門口,如東縣紫菜協會籌資建設全國最大紫菜交易市場。作為江蘇省紫菜協會副會長單位,海達水產牽頭制定的系列化標準,從保種、育苗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逐漸有了“如東尺度”。據統計,2025年第五次交易會現場成交額達1.49億元。(本文部分配圖王穎、盧兆欣攝,部分配圖為資料圖片,由南通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作者:王穎 盧兆欣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