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召開,動員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感恩奮進,知重負重、真抓實干,加快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為全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賦予江蘇“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并指明了四個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作為萬億之城、全省重要板塊,挑大梁是南通必須堅定扛起的政治責任、發展責任。此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南通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經濟大省挑大梁爭作貢獻的決定》,系統闡述了我市面臨的發展使命和時代責任,也為落實落細南通挑大梁要把握好的各項工作明確了任務書、施工圖。與會人員表示,將深刻把握南通當前發展的黃金機遇、大好態勢,以緊抓當前、抓好當前的實際行動,把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快、更大、更穩,努力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強化“雙創”融合,鍛造新質生產力硬核支撐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的重要使命。作為經濟大市,南通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既是使命所系,也是發展所需,更是當下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破題之舉。
全會指出,要牢牢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這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著眼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守牢實體經濟根基,堅定不移走創新引領、項目支撐、集群發展的制造強市之路,更好服務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如何更好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市科技局將圍繞建設更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目標,系統推進創新矩陣擴容、創新生態優化、創新能力提升,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市科技局局長、南通創新區管理辦公室主任吳佳華擺出思路,“我們將緊扣全會部署要求,按照‘科技資金股權化、園區產業特色化、產業投資垂直化、創新平臺市場化、科技招商專業化’總體思路,聚焦科技招商突破、特色園區培育、平臺轉型提升、科創要素統籌,大力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科技與產業雙向賦能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全市工信系統聚力發展‘一船一電、兩高兩新’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產業產值突破1.2萬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總產值的80%以上。今年1—4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全省第二。工業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度達到46.2%。”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曹雁卉表示,全市工業條線將堅決扛起挑大梁的責任與擔當,當好產創融合的排頭兵,堅持創新驅動,持續強化技術供給、提升產業能級、加快融合創新,支持龍頭企業組建更多創新聯合體,推動更多技術產品迭代升級,把工業經濟這個“引擎”造得更大更強。
“2024年崇川區新招引項目中,戰新產業、未來產業項目占比達70%,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高企保有量分別達到630家、734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超62%、40%。”崇川區委書記胡擁軍表示,“我們將聚焦落實‘打頭陣’的重大要求,把加快未來產業發展作為產業創新的重要著力點,把聚力建強通富微電國家重點實驗室、政田研究院等平臺載體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著力點,把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作為產創融合的重要著力點,著力增創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崇川優勢。”
深化改革開放,激活高質量發展動力引擎
以改革為先導、向改革要動力、用改革添活力,是經濟發展動能澎湃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招商引資質效提升年、營商環境提升年、機關作風建設提升年“三個年”活動,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全會指出,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突出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構筑高水平開放新優勢,為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提供更大推動力。
近5年,啟東累計獲批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19個;呂四港近3年累計落地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0個……“啟東的高質量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啟東的未來也離不開改革開放。”啟東市委書記楊中堅表示,將大力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充分發揮市領導掛鉤聯系重點改革任務機制作用,加快推進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深化“跨境電商+產業帶+海外倉”融合發展,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在啟東高效集聚、流動、配置、增值。同時,堅持把沿海作為邁向“下一個千億”的最大空間,加快實施呂四港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把更多“港口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
“《決定》站位高遠、思路開闊、措施扎實,為我們抓好下階段工作提供了精準指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保德林表示,南通開發區將以招商引資十條創新舉措為重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組建完成企業化招商集團,持續增強駐外招商力量,健全與外資總部常態化溝通機制,緊密鏈接全球優質資本。持續深化與創新區協同發展,加快重要科創載體建設,力爭上半年招引人才科創項目100個以上,全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4.1%以上。同時,堅持高水平“引進來”和大力度“走出去”,助力重點企業海外布局;學習借鑒上海自貿區、浦東綜合改革試點等創新成果,持續擦亮“萬事好通·能達無憂”營商品牌,大力推進綜保區建設,全方位提升開發區對外開放水平。
“全市商務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全會決策部署,以‘實干為要’的決心勇挑發展大梁,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高洪軍表示,聚焦對外經貿合作,將精心策劃“投資南通?共創未來”等系列招商活動,持續開展外資企業大走訪活動,加強對外企的精準服務,鼓勵企業擴大利潤再投資,讓項目“強起來”;多措并舉穩住對美出口份額,多元拓展海外市場,大力發展新業態,培育外貿增長新引擎,讓外貿“旺起來”;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爭取更多開放舉措在南通復制推廣,推動中意、中奧、中瑞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加快打造國際產業合作示范高地,讓平臺“活起來”。
落實重大戰略,扛起協同區建設責任擔當
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是必須堅決落實的“國之大者”,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當前,南通正以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為抓手,加快跨江融合、向海發展,奮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支點。
全會指出,要牢牢把握“主動作為、協同聯動”的重大要求,放大地處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交匯點的獨特優勢,深度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更好助力全省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通州灣乘多重國家戰略疊加之東風、全市跨江融合向海發展之使命、重大項目建設之重任,迅速站在時代的發展風口上。”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陸忠華表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通州灣將深刻領會“全力攻堅”“全面協同”的工作要求,靠前服務、協同推進,以“全區都是專班”的態度服務中石油藍海新材料項目快建設快轉化;壯大臨港制造產業,集聚高技術船舶海工、深遠海裝備等項目,走好“以總裝引配套、以配套強總裝”產業集群之路;建強現代紡織產業,推動產創深度融合,鼓勵紡織企業向高附加值產品邁進。錨定“三年建成千億級產業新城,五年建成一個千億級、兩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2035年撐起全市萬億綠色臨港產業半壁江山”的奮斗目標,持之以恒抓實項目、培優產業、做大總量,努力以一域之光為全局發展添彩。
“《決定》強調‘加快推動跨江融合發展’,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發展路徑。得益于園區成立之初確定的‘政府引導+市場化運行’模式,我們能夠更好地承接上海、蘇南等地產業項目和技術要素轉移。”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虞越嵩說,目前上海、蘇南入駐園區的各類項目占比達90%,諸多企業在上海、蘇南等地建有研發中心,帶動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20%。接下來,園區將積極推進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重點區建設步伐,以創智天地和中新(南通)產業合作區建設為載體,探索載體共建、資源共用、利益共享等機制,持續放大優勢稟賦,實現長三角區域“城”與“城”的雙向奔赴、協作共贏。
南通下一個萬億看沿海。今年,市委、市政府組建市海洋發展局,完善海洋發展體制機制,建設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張興國介紹,截至5月,我市在庫的涉海重大項目172個、總投資超2800億元,今年計劃投資近500億元,著力打造全市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接下來,將持續加力涉海項目建設,以“項目管家”全員掛鉤服務制度為抓手,推動在手、在建涉海項目早開工、快建設;加強海洋產業招商,全面激活“1+10+10”海洋招商工作體系,深入分析“322X”海洋產業細分賽道,推動更多涉海企業與人才走進南通沿海、留通創業興海;加快涉海產創融合,引培涉海高企、領軍人才,不斷擴大“藍色朋友圈”、充實“藍色智庫”,培育壯大海洋新質生產力。
聚焦共同富裕,繪就高品質生活幸福畫卷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經濟大市挑大梁的應有之義。
全會指出,共同富裕涵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既要物質富足,又要精神富有,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突出以人為本,推動共同富裕更加可感可及。
“近年來,我們加快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努力實現‘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全市人均住戶存款穩居全省和南通前列。”海安市委書記譚真表示,海安將堅持系統觀念、突出以人為本,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抓緊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持續拓展群眾就近就業新空間;立足農業本體、海安特色,積極構建“5+N”農業全產業鏈體系,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延長農民增收“價值鏈”;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指導,進一步完善收益分配機制,帶動群眾共同增收致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全市民政系統將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深化民政領域改革,在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彰顯民政擔當。”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劍鋒表示,將以民生改革為支撐,高標準編制“十五五”全市民政事業規劃和老齡養老等專項事業發展規劃,為民生保障注入制度活力;以民生建設為根本,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發揮慈善、福彩助力作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需求;以民生經濟為關鍵,找準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結合點,積極推進新婚俗觀念,推動地名文化與鄉村振興,與文旅、產業、美食等深度融合,助力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
“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牢守住民生底線,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讓共同富裕這一目標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軍表示,一方面,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另一方面,重點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涉農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構建以產業為核心的聯農帶農機制,形成“產業聯農、勞務帶農、服務惠農”的多元增收機制,讓廣大農民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共享增值收益。同時,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鄉村發展模式,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記者 李彤 范譯 見習記者 邢知潔 陳凱文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