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海洋生物繁殖生長旺季,連日來,在江蘇南通海門、啟東的人工牡蠣礁、魚礁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如火如荼展開。作為海洋中人工構建的特殊結構,人工礁體是為海洋生物打造的“家園”,為其提供了繁殖、生長及躲避天敵的棲息環境。
目前,海門蠣岈山國家級海洋公園已完成投放試驗性牡蠣修復礁28個,啟東呂四港海域已完成二期人工魚礁建設項目,共計投放人工魚礁3.1萬空方,跟蹤監測結果顯示,人工魚礁區總漁業資源密度尾數值和重量值分別比對照區高出23%和40%。一個個人工生物礁體,將在增殖海洋生物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上持續發揮作用。
固廢循環利用
3D打印開發人工礁體
6月5日,海門港經濟開發區附近海域,20個球型牡蠣礁被精準投放至海底。這些由粉煤灰、建筑廢棄物等材料“變廢為寶”制成的礁體,將成為牡蠣等海洋生物的新“蠔”宅。
“我們依托浙江大學研發的超快硬固廢基材料技術和智能3D打印成型工藝,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團隊,開發出具有生態修復功能的牡蠣礁體。”海門蠣岈山國家級海洋公園管理處主任華智介紹,“這種生態牡蠣礁體不僅環保,還節省了傳統礁體的開模時間和成本。”
牡蠣是重要的海洋“清道夫”和“生態系統工程師”。它們以浮游微藻和有機碎屑為食,其聚集形成的牡蠣礁不僅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庇護、覓食和繁殖的場所,而且能夠凈化水質、防護岸線侵蝕和固碳儲碳。海門蠣岈山牡蠣礁是我國目前面積最大的潮間帶天然活體牡蠣礁,有1700余年地質年齡。然而,受海浪侵蝕等因素影響,這一珍貴礁體正不斷向南退縮。
今年初,海門蠣岈山國家級海洋公園管理處首次開展球型牡蠣礁修復試驗,模擬天然礁體功能,修復退化海岸帶生態系統,探索建設牡蠣“生態公寓”,目前已投放試驗礁28個。
“此次投放的20個球型礁體,上部直徑0.4米、下部直徑0.6米,高0.75米,單體重約0.2噸。其球型結構顯著增加了牡蠣附著面積,礁體表面孔洞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攝食和棲息空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全為民介紹,“本項目創新性地將固廢資源化利用與海岸帶生態修復深度結合,是科技賦能生態修復的有力嘗試。”
目光轉向啟東呂四港海域,3.1萬空方的人工魚礁正靜靜矗立于碧波之下,構成規模宏大的海洋生物“安居工程”。
江蘇呂四港集團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啟動啟東市呂四港海洋牧場人工魚礁一期項目,制作投放方形框架型礁體和魚貝藻復合礁共計15900空方,建成10個單位魚礁、2個魚礁群和1個魚礁帶。2023年,在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和啟東市農業農村局支持指導下,江蘇呂四港集團有限公司推動實施啟東市呂四港海洋牧場人工魚礁二期項目,新增投放混凝土養護礁和鋼材誘導礁15600空方,建成10個單位魚礁和2個魚礁群。
全為民介紹,人工魚礁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得益于其在設計與研發上的不斷創新。“礁體框架上增設了耐腐蝕鍍鋅鋼柵格板,提升了結構復雜度和固著生物附著面積。礁體底部固定鋼板,能在礁體沉陷過程中發揮延緩沉降的作用。”同時,礁體內部的結構更易于形成涌升流和渦流,有利于各種海洋生物生長和浮動,為其提供良好的索餌環境。
資源密度提升
持續探索生態密碼
“蠣岈山海洋公園牡蠣礁修復試驗項目包括礁體制作、礁體投放、跟蹤監測三部分。”華智介紹,結合觀測情況,投放位置選在了適合苗種生長發育的海域,“預計一年后,這些礁體將轉移至蠣岈山核心區域,實現快速成礁,增殖蠣岈山牡蠣親本群體。”
每年7至8月,牡蠣進入繁殖季,這為后續跟蹤監測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更好地管理礁區和監測礁體修復情況,今年9月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專業單位將進行生態修復的跟蹤監測和管理,每季度開展一次,持續跟蹤監測三年。
“我們主要將開展三個方面的監測。”全為民介紹,“一是運用無人機和地面測繪手段,觀察礁體投放后對蠣岈山自然礁體侵蝕的影響;二是抽樣調查球型礁上活體牡蠣的附著生長狀況;三是通過生態調查的方法,監測礁體上其他海洋生物的棲息情況。”三年監測數據,將為后續項目跟進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儲備。
每年春秋季,監測船緩緩駛入啟東呂四港海域人工魚礁區,技術員熟練地運用聲吶掃描礁體附著生物的生長態勢。透過水下攝像頭,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映入眼簾:灰白色的混凝土礁體表面被密集的牡蠣所覆蓋,成群的魚兒在礁體縫隙間自由穿梭。
“人工魚礁就是人為制造一些利于漁業生物長期生存的海底環境。魚蝦貝類愿意‘住’下來,就會慢慢發展成族群,形成‘藻—貝—魚’共生系統。”全為民介紹,潛水攝像和成像聲吶調查結果顯示,人工魚礁狀態穩定,且其表面均附著有大量的海洋生物,附著生物群落的優勢類群為牡蠣。“這表明,呂四港人工魚礁建設項目建設至今,人工魚礁區以牡蠣為主的礁體發揮著凈水、固碳、維持生物多樣性和養護漁業資源等多種生態功能。”
與此同時,經過長期對比分析,人工魚礁項目的跟蹤監測與效果評價喜訊連連。監測數據顯示,人工魚礁區總漁業資源密度尾數值和重量值分別比對照區高出23%和40%;人工魚礁區鮸、中國花鱸、黃姑魚、大黃魚和三疣梭子蟹的資源密度重量值分別比對照區高出56%、73%、138%、49%和19%。“呂四港海域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海洋資源重新煥發生機。”
穩定漁業生產
遼闊海洋變“藍色糧倉”
小小的人工礁體,如同神奇的“魔法方塊”,蘊含著巨大的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
礁體投放引發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的變化,浮游生物、底棲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顯著增加,為海洋生物打造出一片天然的優質餌料場。同時,礁體也為魚類提供了良好的避難、產卵場所。專家指出,“人工礁體可顯著提高底棲生物和附著生物的密度與生物量,改善與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增殖重要經濟魚類補充群體數量,未來,其生態效益將逐步顯現。”
在人工礁體投放的進程中,南通高度重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從2006年起,堅持每年在長江、黃海等重要水域開展科學增殖放流,成為區域漁業資源修復的強大助力。《江蘇省水生生物資源與漁業水域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近海海域共監測到三疣梭子蟹、口蝦蛄、鮸、鳳鱭、焦氏舌鰨、黃鯽、刀鱭、棘頭梅童魚等百余種水生生物,通過增殖放流,生態鏈完整性顯著提升。截至目前,南通累計投放各類苗種超億尾,為海洋漁業資源的恢復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投放人工礁體,是我市建設海上牧場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可養護海洋生態系統,另一方面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促進海洋生物資源的增殖和恢復。”南通市農業農村局漁業處處長張杰介紹,人工礁體建立了以經濟魚類、蝦蟹類和貝藻類為主的多元化、立體化的綜合生態增殖模式,形成了良性的、可持續的良性產出系統,既提高了海域漁業資源量,也增加了漁民收入,降低了海洋捕撈壓力,提高了漁業經濟發展效率。“生態修復反哺漁業,實現良性發展。”
耕海牧漁,讓南通“藍色糧倉”越來越豐盈。去年,南通實現海洋生產總值近2500億元、約占全省1/4,位居全國主要沿海城市前列。全市海水養殖面積122萬畝,實現海洋水產品總量63.3萬噸,占全省45%,海洋捕撈產量22.4萬噸,占全省53.6%,海水養殖產量38.9萬噸,占全省40.9%,海水養殖面積、海洋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全省第一,實現海洋漁業總產值360億元。
“耕地需要養地,耕海也需要養海。”張杰表示,南通將堅持生態優先、產業升級,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優勢,圍繞水產種業培育、設施漁業養殖、海產品精深加工等環節,推動海洋漁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豐富“藍色糧倉”儲備,讓“海洋牧歌”越唱越響。
作者:陸薇 盧兆欣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