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江海之城的暑氣方才彌漫,西南營惠民巷的青磚黛瓦卻將這份浮躁與喧囂悄然隔絕在外。我們跟隨徐毅先生步入梅庵琴社那方清幽的院落,仿佛踏入了時間的褶皺。
正屋的“梅庵”匾額下,仿佛一個多月前那場“四海琴心”雅集的余音尚在梁間回旋。當天,徐毅先生親撫那張浸潤了三代人光陰的宋琴“雲鐘”,為紀念古琴大家查阜西先生130周年誕辰而奏。此刻,堂屋間那些靜置的古琴不言,卻默默守護著這方民樂殿堂。這里,早已超越了一方雅集之所,而成為一座承載著梅庵琴派百年薪火的活態博物館。
潛心承繼,于無聲處聽驚雷
“我在家庭國樂氛圍中聽著琴聲長大,伴著雅樂入眠度過了童年?!痹谒陆帜谴睔v經數百年風雨的徐氏老宅里,徐毅回首話滄桑,依稀記得歲月的印痕。
他的琴緣肇始于血脈,根植于家學。祖父徐立孫引桐操縵的身影、父親徐霖在夜深人靜時彈奏的琴聲,那五音錯縱、抑揚起伏的古雅曲調,如春風化雨,無聲地滋潤了他的心靈。
然而,在徐毅成長的漫長日子里,古琴作為“四舊”遭到塵封。1974年,或許是血脈里的基因被喚醒,徐毅決心重拾家傳的古琴藝術。
所幸,祖母的殷切期盼與師叔汪錫恒的慨然相助,為他叩開了習琴的大門。然而,翻遍了家里的舊藏,卻湊不齊完整七弦的古琴。父親“音樂出于心和手,不在于琴”的訓示,讓他明白了技藝的真諦。此后,在父親與師叔陳心園的悉心指點下,徐毅走進了梅庵那古樸的音樂世界。那張宋琴“雲鐘”,便是在這日復一日的磨礪中,成為他心手相應的知己,也成為梅庵琴學血脈流傳的無言見證。這個漫長求索之路,徐毅已經走了五十余載。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21世紀,時代的黃鐘大呂為徐毅和他所堅守的藝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曙光。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一曲《太古遺音》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這七弦之樂;2008年,梅庵琴派隨古琴藝術一同與全國其他幾大流派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并于2010年又共同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這無疑是對徐毅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藝人”最洪亮的回應。
“近兩年來,各方面對梅庵派古琴藝術非常重視,我們也有更多機會走出南通。”6月正逢“非遺月”,徐毅應邀參加了國內一系列古琴交流活動。杭州運河大劇院、蘇州灣大劇院的聚光燈下,“家學·琴傳”古琴世家音樂會十年慶典連續上演。當廣陵、九嶷、梅庵等七大流派、八大世家的傳人齊聚一堂,這不僅是一場古琴盛典音樂會,更是一次跨越百年的文化尋根與精神對話。
那一刻,徐毅不僅是徐立孫的嫡孫,更是代表著百年梅庵琴派,與各路琴家交流對話的一代傳人。
銳意鼎新,于弦管間覓知音
“守護的最好方式是讓它活在當下。”徐毅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為,傳承絕非一成不變的復制,而是要讓古老的文脈在與時代精神的碰撞中激發出新的生命力。他的創新深深植根于梅庵琴派“琴以音傳神”的藝術哲學。
這種創新,首先體現在對傳統的“激活”。徐毅遵循祖父以梅庵風格獨特的演奏技法方法,對《長門怨》《平沙落雁》等古曲進行探索整理,在嚴謹保留梅庵琴派核心技法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當代的審美理解,極大地豐富了琴曲的表現力,為塵封的古譜注入了新的生命。
更具膽識的是徐毅敢于打破壁壘,進行“跨界”的對話。2016年,他力邀歐洲“露泫”古樂團到訪,聯袂上演“梅庵·露泫”中歐古樂專場音樂會。當梅庵的七弦琴與歐洲的魯特琴在南通的舞臺上相遇,兩種古老文明的旋律跨越時空,和諧交融,激蕩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火花。這次成功的探索不僅讓梅庵古琴的藝術邊界得以拓展,更為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與世界平等對話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范本。
面對信息時代的浪潮,徐毅在堅守初心的前提下大膽創新。他帶領琴社團隊積極擁抱新媒體,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平臺,將雅集、講座搬上云端,探索AI與音畫結合的現代傳播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古琴。徐毅說:“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我們都要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綻放新彩,覓得更多新時代的知音?!?/p>
傾心傳道,于方寸間傳薪火
“紹先輩之遺緒,振國樂之精神”——這鐫刻在梅庵琴社骨子里的宗旨,是徐毅作為傳承人須臾不敢忘的使命。對他而言,最大的責任便是將這門藝術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讓琴聲在更廣闊的天地間回響。
徐毅的傳道是純粹的,不染塵埃。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他親授的弟子已有數百人,遍布海內外各行各業。尤為可貴的是,他的入室弟子均為公益傳授,近年在琴社開班所得的課酬也分文不取,悉數捐作琴社發展經費。在徐毅看來,“藝術是無價的,傳承也應是純粹的”。
徐毅的傳道是開放的,意在長遠。他賡續前輩的足跡,大力推動“古琴進校園”,讓古琴的種子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在他的奔走與影響下,北美、成都等地相繼成立梅庵分社,一個以南通為中心,輻射全球的傳承網絡已然形成。琴社的核心成員也從復社之初的十余人,發展到如今擁有多位市級傳承人的骨干團隊,一個生生不息的傳承生態正在茁壯成長。
談及未來,徐毅的目光穿越眼前的院落,望向了更遠的遠方。他正計劃帶領團隊對梅庵琴派的獨特技藝進行更深入的系統性研究與總結,并鼓勵弟子們投身琴學、琴史的探索,力求構建起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傳承梯隊。
琴聲不老,弦歌不輟。在這位“守藝人”和他所帶領的新一代梅庵琴人的守護下,這穿越百年的清越琴音,從南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出發,正和鳴著新時代的脈搏,奏響一曲融匯古今、聲傳四海的華彩新章。
記者張堅 陸钖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