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29日,由南通文化部門打造的“城市非遺會客廳”首次進駐南通文峰廣場商圈,全省“十三太保”特色非遺項目齊聚,通過“非遺造物集”,讓市民在家門口一站領略江蘇非遺魅力。這是2025南通市“全民文化季”的重要內容之一。
今年的“全民文化季”緊扣“迎‘蘇超’ 促消費”主題,推出10個市級重點活動、100個優質活動、1000個普及活動,涵蓋藝術展演、非遺體驗、閱讀推廣等多種形式。
非遺聯動
打造“第二現場”新體驗
眼下,“蘇超”影響力已經從綠茵場蔓延到城市各個角落,文旅體商深度融合,成為激發城市消費活力的新引擎。6月28日、29日,“蘇超第二現場”南通文峰廣場迎來文化的盛宴——省內13個地市特色非遺齊聚。此次2025南通市“全民文化季”之“城市非遺會客廳”進商圈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展現非遺魅力”為核心,積極探索文旅體商融合新路徑,深度嵌入非遺元素,拓展商業場景。
常州蘿卜干脆爽咸香、鹽城曉成藕粉圓晶瑩Q彈、宿遷水晶渣糕酸甜可口、靖江雙魚肉脯鮮香勁道……除了省內各地美食,南通本土的美食更是讓人目不暇接,嵌桃麻花香酥可口、油馓子金黃誘人、四宜糕團軟糯香甜、花露燒酒醇香地道……傳統美食一一呈現,讓市民游客一站式打卡“舌尖上的江蘇”。
移步“指尖展區”,一件件非遺工藝品驚艷亮相。宜興紫砂壺靜靜陳列,古樸器型藏著千年陶藝智慧;徐州香包繡工精巧,把美好祈愿縫進針腳;揚州通草花永不凋謝,鎮江京口面塑人物萌化或震撼,淮安布藝的巧思、連云港云霧茶的清香……江蘇各地風土人情好像都凝聚在這些精湛的手工技藝中,耐人尋味。
此外,南通本土非遺藍印花布、板鷂風箏、色織土布、剪紙、面塑等技藝璀璨、盡展風采;季德勝蛇藥、如皋香袋等非遺項目更將健康智慧與傳統工藝巧妙融合。市民陳先生不禁感慨:“這些都是承載著民族記憶和智慧的文化寶庫。這次非遺市集,不僅讓大家能夠品嘗各地的非遺美食,領略非遺之美,更增強了文化自信,讓我更加熱愛傳統文化。”
文化賦能
激發商圈消費新活力
作為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城市非遺會客廳”沉浸式展廳將長期開放。該會客廳打破非遺展示的常規模式,將非遺作品融入生活場景,使那些曾令人駐足贊嘆的非遺技藝,成為市民朋友觸手可及的文化體驗。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凱利繡品、南通市華藝扎染博物館、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等四大展廳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非遺、感受傳統工藝魅力的全新空間。現場,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南通仿真繡、通作家具制作技藝及南通扎染等富有江海特色的代表性非遺項目,以時尚新穎的姿態集中呈現。走進會客廳,南通藍印花布紋樣仿佛在指尖呼吸,仿真繡絲線以針腳勾勒出狼山云霧的朦朧之美,通作家具榫卯咬合間流淌著明式風骨,南通扎染的色暈紋理在褶皺里悄然綻放,讓傳統工藝之美變得可觸可感。“我覺得無論是想深入了解南通非遺,還是尋覓獨具匠心的生活好物,這里都提供了獨特體驗。”參觀完“城市非遺會客廳”后,市民張女士笑著說。
在“城市非遺會客廳”門前,制作藍染扇子、DIY中藥艾草養生錘、刺繡團扇、拓印藍白紋樣絲巾……一系列趣味十足的非遺手作體驗活動也精彩上線。市民游客紛紛參與其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市民賀女士參加完藍染扇子制作活動后表示:“這次活動讓我真切感受到非遺并非書本里的符號,而是觸手可及的別樣體驗。下次有機會還要來參加。”
百姓共享
定義文化惠民新范式
作為“茉莉花開 藝通江海”文藝直通車的重要活動之一,本次“全民文化季”活動將持續至12月,緊扣“迎‘蘇超’ 促消費”主題,通過資源整合與商圈優勢,打造“可看、可玩、可消費”的文化惠民新范式,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全民共享,持續提升文化活動對人流集聚、消費促進和城市活力的拉動效應。
據了解,2025年“全民文化季”活動在往屆的基礎上,繼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10個市級重點活動、100個優質活動、1000個普及活動。
其中,10個市級重點活動具體包括,7月至9月,舉辦“謳歌勝利 唱響和平”群眾大合唱展演活動,組織優秀群眾文藝團隊及民間合唱隊伍同臺獻藝;5月至8月,線上開展AI(愛)南通——AI創意作品全國征集活動,市圖書館舉辦“聲暖萬家”2025南通市親子朗讀大賽;5月至9月,“藝通江海·文韻商圈”全市群眾文化活動進商圈陸續展開,讓市民享受文化便利的同時,為商圈繁榮注入新的活力;5月至11月,南通市圖書館“讀經典,賞名著,書寫翰墨人生”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火熱進行,營造全社會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5月至12月,“跟著‘蘇超’游南通”——“蘇超”主題文化服務活動將圍繞“蘇超”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活動,立體呈現南通的文化魅力;同時,市文化館“城南樂事”第二季游園會系列活動將舉行,“文化江海行”深入全市各縣(市、區),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10月,“風從海上來”上海優秀公共文化資源走進南通交流展示月活動,將為通城觀眾帶來更豐富的文化體驗;10月至12月伶工學社百姓戲臺周周演,致力于讓更多人欣賞到高質量的戲曲藝術。
據悉,未來全市各縣(市、區)將廣泛開展百項文化惠民活動;基層文化部門以鎮(街道)、村(社區)為主陣地,組織開展千項文化活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記者 楊鎮瀟 實習生 賈馮翔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