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七月,江海潮涌。第十五屆中國南通江海英才創業周7月12日啟幕,南通這座“左右逢源”的機遇之城再次向全球英才發出熱情邀約。
回望2009年“江海英才”計劃破土而出,十五載精心耕耘,南通以最大誠意澆灌人才沃土,已累計資助人才(團隊)913個,總額超10億元。如今,南通人才資源總量突破170萬,14萬高層次人才、4000余海外歸國精英在此匯聚,人才引擎正驅動南通高質量發展奔騰向前。
沃土育才:從“政策推力”到“創新浪涌”
“在南通,夢想不僅落地,更能生根發芽。”回顧2015年落戶啟東創業以來的歷程,南通的“金牌服務”讓上鼓透平風機啟東有限公司創始人周賢周感慨萬千——高效的審批讓工廠建設跑出“加速度”,“東疆英才計劃”的及時雨解了初創之渴,隨后省“雙創計劃”資助和“333工程”第二層次的榮譽光環接踵而至。這些“真金白銀”與尊重關懷交織的政策組合拳,助力周賢周的“硬核”夢想加速綻放:公司與德國TLT深度合作,打磨出的高效節能風機,在遙遠的酒泉鋼廠轟鳴運轉,在大唐西固電廠穩定送風,用性能贏得了嚴苛市場的入場券;2016年投產即捧回“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的金字招牌。如今公司資產躍升至7100萬元,近三年銷售額突破1.3億元。
周賢周的故事并非個例。從德國歸來的吳樹謙在家鄉海安創立艾維希開特精密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研發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管道連接系統和燃料電池車儲氫罐固定系統;沉積半導體材料(南通)有限公司創始人苗峙帶領團隊向國產半導體核心材料的困局發起挑戰,公司運營首年盈利,迅速達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標準,帶動了南通地區半導體產業鏈的升級與協同;土生土長的南通人劉健將一手創辦的江蘇林泰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外地整體遷回家鄉,并于2024年成功登陸北交所……南通這片江海交匯的沃土,正以澎湃的產業動能、精準的政策活水與溫暖的城市情懷,讓千萬個創新夢想破土而出、拔節生長。
2023年,南通積極策應省頂尖人才支持計劃,在“江海英才”計劃中增設攀峰人才(團隊),并明確:對列為攀峰人才(團隊)的支持對象,原則上給予1000萬元資助,用于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在市區購房的,給予個人100萬元安家補貼。今年,中國科學院馬大為院士領銜的抗慢性乙肝藥物項目成功入圍“攀峰”,新藥上市后年銷售額預計可達50億元。
15年來,南通“江海英才”計劃已資助人才(團隊)913個,資助總額超10億元。僅資助的創業類人才企業,就累計形成銷售582.57億元、利潤19.33億元、稅收29.5億元,涌現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上市企業、2家中國獨角獸企業、2家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和1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以賽引才:從“競技擂臺”到“產業苗圃”
2023年,深耕電子半導體新材料領域10余年的劉雷站上江海英才創新創業大賽的舞臺。他帶來的“晶圓封裝用高解析度光刻膠膜及低溫固化感光PI膠膜”項目一舉奪得二等獎。獎杯尚未捧熱,落戶邀請已至。在蘇錫通園區,他創立江蘇鐳利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迅速獲得市“江海英才”與園區“金英計劃”共計400萬元資金支持。大賽“獎轉投”的高效轉化,讓技術迅速躍入產業藍海,該企業去年一季度產線投產,目前已實現營收700余萬元。
這一案例是南通以賽引才、以賽促產的生動縮影。自2022年打造“江海英才創新創業大賽”品牌以來,始終堅持系統思維,整合全市各層次創新創業賽事,統籌科技、工信、人社、財政等部門資源及各縣(市、區)、開發園區載體力量,破解賽事分散、資源碎片化等問題,形成“市級統籌、縣區聯動、園區協同”的立體化辦賽格局。同時,積極聯動全市產業基金、創投機構、“江海英才貸”等金融資源,為項目成長提供全周期支持。據統計,前三屆大賽吸引1660個項目參賽路演,285個項目通過大賽落戶南通。這些項目累計獲得省、市、縣三級人才計劃立項資助5.2億元,創造銷售收入13.2億元,申請發明專利844項,38家獲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
據了解,第四屆江海英才創新創業大賽自2024年10月啟動以來,共舉辦各類分賽事42場,吸引了644個項目參賽,涵蓋人工智能、海洋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多個前沿領域,其中已有83個項目落地,已形成8932萬元的累計投入,實現3238萬元銷售收入,展現出較強的市場轉化能力與商業價值。
當尖端科研遇上產業集群的深厚土壤,創新的種子便找到了破土的最佳角度。南通以江海英才創新創業大賽為媒,培育優質產業項目、打造人才高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青春力量:從“初生牛犢”到“行業砥柱”
19歲,你在做什么?在這個年紀,潘遠志已拿下1500萬元融資,入選福布斯榜單。2022年,這位15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將二次創業的坐標落在如皋,創立南通志芯科技有限公司。他率隊研究的超高功率芯片封裝基板項目,打破國外壟斷,目前公司開發出的500余款新產品10項新工藝以及15項知識產權成功實現了高質量國產化產品的替代。今年,24歲的他獲得“新時代青年先鋒獎”表彰。
“在南通,只要你有夢想、肯努力,就一定能有收獲。這里是‘千里馬’的綠色家園!”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專家楊曉清扎根家鄉26年的感言,飽含深情。她曾代表國家援外醫療獲總統嘉獎,也多次收到上海名院的橄欖枝,卻始終未離南通。從市“226人才”到省“333工程”,從青年自然基金到博士后基金資助,這座城市以持續賦能回應她的奮斗。這種“彼此成就”的關系,已深植于南通的城市基因。家紡品牌創業者仲弈揚難忘創業初期在國際展會遭遇的冷眼,正是南通對高端紡織集群的傾力培育,讓他的九季品牌管理公司從4人團隊發展為如今的行業新銳。
青年人才的奔涌之勢,離不開南通精心構筑的“強磁場”。陳燁輝從南通理工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畢業時,面對故鄉揚州與船舶海工產業重地南通的抉擇,最終被這里的產業平臺與政策誠意打動。入職招商局重工后,他快速成長為電氣檢驗工程師,入選公司人才培養“筑舟計劃”。更讓他安心的是南通的生活補貼與購房補貼持續加碼,“生活補貼時限延至5年,為我們在南通扎根提供了實打實的支撐”。
人才攀登,城市筑梯。聚焦青年人才,南通構建覆蓋大專至博士、高級工至特級技師的青年人才“3+2”津補貼體系。近兩年來,全市發放人才津補貼累計超11.5億元,惠及17.9萬余人次。引才模式亦不斷創新。今年上半年,“南通日”活動深入56所高校,帶領海洋產業鏈重點企業413家走進國內13所海洋優勢學科高校;“小江豚”洄游計劃招募1258名校園引才大使,以才引才的裂變效應日益凸顯。2021年以來,南通新增就業參保碩博人才6000余名。
2025年的盛夏,一場城市與英才的深度對話即將展開。南通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托舉起千萬個夢想的翅膀,讓創新的種子在這片沃土生根發芽,讓創業的激情在江海交匯處澎湃激蕩,共同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作者:范譯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