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蘇南通海安被授予第七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稱號,再添“國字號”生態名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海安大地化為生動實踐結出的豐碩成果。
從生態修復的“加法”到污染防治的“減法”,海安,這座鐫刻著“綠色基因”的城市,用十年磨一劍的韌勁踐行生態優先,以破繭成蝶的勇氣推動綠色轉型,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化為“天藍、水清、地綠、城美”的生態底色。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讓我們一起去探尋海安有多美?海安因何而美?海安何以更美?
顏值在線
從“治理達標”到“詩意棲居”
海安的“生態賬”上,寫滿了“穩中有進”的注腳。2024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31.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為84.4%,兩項指標實現雙改善。15個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重點建設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仰首望藍天、俯身見碧水、推窗滿眼綠……海安,將“氣質”寫入藍天,將“水靈”繡入河網,讓生態之美成為最動人的發展和弦。
“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藍天做幕布,白云做主角,水晶天早已成為海安人朋友圈常駐的浪漫。每一次抬頭,都能被這份純粹的、毫無雜質的湛藍治愈,高樓的玻璃幕墻映照著流動的云影,連穿梭的車流也仿佛在通透的空氣中放緩了節奏,“天空之境”與“人間煙火”得以巧妙疊合。
這份“海安藍”詩情畫意,源自海安對生態底色的執著守護。今年以來,海安加力推進藍天保衛戰:完成43項年度臭氧“夏病冬治”工程;263輛國Ⅳ柴油貨車退出舞臺;“全電攪拌站”的建設助力行業綠色轉型……
這就是海安,迎“藍”而上,“氣質”拉滿。
東臨黃海、南望長江,兼具南黃海風情和里下河韻味的獨特景色,海安因水而秀、因水而美。河水清澈見底,岸邊的綠樹繁花倒映水中,微風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形成一幅流動的畫卷;湖面平靜如鏡,浮光躍金,水鳥掠過水面,留下一圈圈漣漪,為這片靜謐添了幾分生機。
這泓“清如許”背后,是海安人對水的深情。水環境治理的“繡花功夫”隨處可見: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率達98.2%;實施34項年度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項目;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新增處理能力4.4萬噸/天……
這就是海安,“點滴”之間,透著“水靈”。
仰望天空,尋覓精靈。近年來,海安“朋友圈”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從“途經者”變成海安的“常客”。黑嘴鷗掠過老壩港霞光,灰椋鳥在里下河翩然起舞,白腰杓鷸在晨霧間躍出剪影……這些“稀客”在海安大地上用振動的雙翼,向我們詮釋執著、詮釋溫情、詮釋生命。
據了解,2024年海安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內共調查到鳥類15目39科108種6802只,與本底調查和上一輪固定觀測數據相比,增加16種。新增鳥類中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4種,分別為花臉鴨、白腹鷂、普通鵟、燕隼。
這就是海安,“生生”不息,萬物“可愛”。
治理升級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智治”
二十年來,海安生態舊貌“煥新顏”的蝶變,是科學治理、精準施策之功。從制度革新到科技賦能,海安人用“海安方法”讓環境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證,曾是項目落地前企業主心頭的“兩座大山”——手續煩瑣、等待漫長。依照傳統審批流程,企業至少要跑兩次,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
海安市數據局與海安生態環境局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能不能讓企業少跑幾次?建成即運行、運行即投產?”于是,他們主動靠前服務,搭建起“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的橋梁。把過去必須按序辦的“串聯”流程,變成了可以同步進行的“并聯”審批。
現在,雙證已實現“一窗受理、同步審批、同時辦結”,為企業省下寶貴的20個工作日。企業主們笑了,這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政府服務企業、優化營商環境的真心實意。
這就是海安,“串聯”變“并聯”,“效率”托舉發展。
無人機辨真假、走航車鎖蹤跡、用電監控斷是非,一雙雙“千里眼”與“順風耳”投入使用的背后,是海安大力推廣的非現場執法:利用好科技智能設備,不用三天兩頭“登門拜訪”合規企業,最大程度降低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
海安市非現場執法以智能監測體系為基礎,通過無人機等技術工具,實現“無事不擾、精準執法”。今年,非現場執法比例已達54.6%,效果立竿見影。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檢查不用進企業門,入企檢查次數同比減少了23%。對企業來說,實實在在減少了打擾,能更安心抓生產、謀發展。科技,在這里成了守護環境、體諒企業的溫情力量。
這就是海安,“慧眼”辨分明,“云端”守護發展。
江蘇某家具企業計劃新建一座噴漆房,卻始終懸著一顆心:一來擔心建成后不符合國家規定,二來怕存在安全隱患。為了徹底弄清這些問題,企業負責人通過“蘇服辦”平臺,向相關部門申請了“邀約式”體檢服務。
很快,海安市應急管理局、生態環境局執法隊員、司法局工作人員組成的服務指導工作組,入企開展現場勘察,給出答復:“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就能建!”聽到這句話,該公司負責人長舒了一口氣。
像這樣的“邀約式”體檢,不僅為企業量身定制了合規避險的解決方案,更推動企業從過去的“被動受檢”,轉變為如今的“主動邀約”。這正是海安生態領域“柔性執法”的生動實踐,與“提醒式”執法、“白名單體檢”“學法減罰”等執法方式一道,在助力企業規范發展的同時,也切實為企業減輕了負擔。
這就是海安,精準化“把脈”,“柔性”服務發展。
逐綠而興
促“生態優勢”為“發展勝勢”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不僅是榮譽,更是發展的新起點。海安不斷完善“大環保”工作格局,先行先試,以低碳破題,守綠換金,努力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常安現代紡織科技產業園正以創新實踐詮釋著這一發展理念。在這里,一場由內而外的綠色變革正悄然展開:全封閉式染色生產線高效運轉,車間內既看不到進水管也尋不見排水管——這種“干濕分離”的現代化生產模式已成為園區標配。
從數字化、智能化的紡織印染車間到實時監測各企業水、電、氣、蒸汽等能耗指標數據的智能大屏,園區扎實推進江蘇省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工作,聚焦綠色發展,提供優質公共配套服務,為傳統產業換上“綠色新裝”。
去年12月,“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常安紡織產業園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順利通過評估,成為國家第二批通過評估的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
這就是海安,數字化“織造”,“智變”煥新產業。
沿著產業鏈深入探索,電工電氣作為海安十大重點產業鏈之一,電鍍工藝在該行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降低電鍍工藝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風險,海安啟動工業綠島項目建設,在電子信息產業園引進海安潤澤表面處理有限公司建設表面處理中心。
每天5000噸的污水處理能力,采取分流分質收集、統一處理方式讓每家企業的廢水各得其所。得益于此,企業入駐就像“拎包入住”,不僅減少了生產周期,還節約了治污成本。
“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為促進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齊頭并進”,海安目前共建成工業“綠島”項目4個,基本實現重點工業門類全覆蓋,惠及中小市場主體超過1500家,破解中小企業治污難的困局的同時,也為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這就是海安,“集約化”治污,“綠島”點金產業。
當產業“節流”成效初顯,末端處置的“開源”同樣關鍵。自啟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海安交出亮眼答卷:危廢利用處置率達100%,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中國天楹等企業通過創新固廢處理技術,讓廢棄物重獲新生:生活垃圾經焚燒發電;飛灰變為建筑骨料;餐廚廢棄物實現高值化處理……這些實踐正在書寫海安“無廢城市”建設的精彩篇章。
更可貴的是,“無廢”的理念已融入城市血脈。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投放覆蓋率為100%,26個小區的垃圾分類亭里,廚余、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各歸其位;10處“青綠驛站”里,廢舊物品回收、快遞收發服務井然有序;“無廢商場”“無廢加油站”等無廢單元的建設讓綠色生活更加觸手可及……
這就是海安,科技化“治廢”,“循環”激活美麗密碼。
逐綠而行,向新而生。海安的故事里,沒有“生態”與“發展”的對立,只有促“生態優勢”為“發展勝勢”的生動敘事。
作者:蔡誠 管文雯 唐啟銘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