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以來,全國多地遭遇強降雨侵襲,城市內澇頻發。臺風“竹節草”影響期間,我市局部地區實時降水量一度居全國榜首,境內有32個站點24小時降水量超過200mm。然而,持續的雨水沖刷過后,市區道路基本未見積水,交通井然有序,市民生活如常,嘩嘩的雨水仿佛被這座城市悄然“消化”。這份從容從何而來?近日,記者走進市市政設施管理處,探尋系統性治水能力背后的“韌性密碼”。
地下“強筋骨”,雨水有了高速路
從前端的收集,到中途的輸送,再到末端的排放——雨水的“旅途”正變得前所未有的順暢。
“我們把592座側立式邊井改為平篦式,雨水收集效率大大提高。”昨日,市市政設施管理處設施管理三科副科長張哲夫比對著圖紙說,過去側立式邊井易被樹葉、雜物等堵塞,改造后過水斷面更大、位置更低,再急的雨也能“大口喝下”。
雨水“喝得進”,更要“流得暢”。利用疏通車、CCTV檢測機器人等設備,市政部門已完成500余公里雨水管網的清淤檢測,以非開挖技術修復病害478處、管道1520米。“這就像給雨水管網做微創手術,不用‘開膛破肚’也能清堵除患,又不影響市民出行。”張哲夫介紹,病害管網修復后,輸送能力顯著提升,中段梗阻被徹底打通。
末端排放曾是不少片區的“心病”。因早年地塊開發填埋河道,新華路、永興路等路段逢雨必淹。今年,通過系統性改造工程,這些路段擁有了“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通過新建雨水管網,將原本“斷聯”的排水系統重新接入附近保留河道,真正疏通雨水入河的“最后一米”。
科技“智慧芯”,治水升級新利器
雨水排口擁有“數字身份證”,泵站根據實時水位自動啟停,重點部位監控全覆蓋,GPS定位實現車輛精準調度——黑科技的加持下,防汛一線越來越“耳聰目明”。
“手機一掃,位置、管徑、流向一目了然,再也不用抱著圖紙滿街跑。”排口養護人員王浩向記者演示智能終端的使用方式。目前,主城區1792個雨水排口已完成“一排口、一編碼”數字建檔,巡檢不用“憑經驗、靠肉眼”,效率大幅提升。
雨水泵站也告別了“人工盯守”時代。通過安裝智能感知設備,泵站系統能依據水位變化自動調整運行狀態,實現精準抽排。泵站值班人員介紹:“以前要盯著儀表手動操作,現在系統自動運行,我們更多是監控和應急介入。”
這一切的“神經中樞”,是市市政設施管理處自主研發的南通城市道路橋梁運維管理平臺。在這里,排口、管網、泵站實現“一張圖”管理,河道水位、氣象云圖、閘站狀態實時更新,隧道、下穿道等重點部位監控畫面一覽無余。指揮人員坐在大屏前,就能看清水情、精準調度。科技賦能下,防汛工作從“經驗判斷”走向“數據說話”,實現預警更早、調度更快、處置更準的能力躍遷。
響應“分級控”,搶險跑出加速度
防汛不僅靠硬件,更靠機制。物資提前儲備、設備全面檢修、風險點位排查……早在汛前,各項準備工作就已悄然完成。
“雨沒下,人先到。”這是市政巡查員老張的工作常態。他所在的班組,平日是管網“保養員”,汛時變應急“先鋒隊”。臺風來臨前,他們就前置到隧道、下穿道、低洼路段等重點區域,24小時值守,確保“雨到人到、澇到搶到”。
“人等雨”的主動防御理念,加上“響應跟著雨情走”的分級叫應機制,構成了南通防汛的又一道“軟防線”。根據雨情影響程度不同,叫應機制靈活調整:小到中雨,應急班組立即集結,分片巡查易澇點位;大雨暴雨來襲,全體職工迅速下沉至責任路段,開展網格化巡查;若遇極端情況,則進一步提升響應等級、加密巡查頻次,確保險情第一時間處置。
在迎戰臺風“竹節草”過程中,依賴這套機制的順利運轉,全市高架道路、下穿道和隧道均未出現積水,主次干道通行順暢。
防汛不是“一陣風”,而是“平常功”。從管網升級的“平時筑基”,到智慧監控的“實時預警”,再到應急搶險的“戰時發力”,南通通過“防重于搶、平戰一體”的舉措,持續鍛造城市防汛的韌性根基,成為江海之城在暴雨中保持從容運行的內在密碼。
本報記者 蔣嬌嬌
本報通訊員 李映曉 實習生 顧珈寧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