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學期的腳步悄然臨近,在莘莘學子滿心歡喜籌備入學之際,“關愛一線牽”欄目組在通州區紅十字會的助力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那些身處逆境卻依然心懷暖陽、積極向上的困難準大學生群體。他們就像在風雨中頑強綻放的花朵,雖歷經生活的磨難,卻從未放棄對未來的憧憬與追求。
收入微薄,愛撐起艱難小家
在海門區濱江街道,記者走進了困難準大學生玲玲的家。那是一座簡單裝修的樸素農村平房,斑駁的墻面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炎炎夏日里,只有一臺老舊的電風扇在“吱呀吱呀”地轉動,仿佛在無力地抗爭著酷熱。
玲玲身處單親家庭,一直跟隨母親生活。玲玲就讀的高中隸屬于通州區,高二開學時,為了給玲玲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母親從老家來到通州區,租下了一個小區的車庫作為陪讀的住所。“媽媽勤勞能干,在一家服裝店做銷售工作,早出晚歸,每個月連軸轉,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玲玲說,每月媽媽辛苦掙來的兩三千塊錢要艱難地撐起整個家的開銷。
玲玲家中還有年邁的外公、外婆。“外公已經78歲了,本可以安享晚年,卻還是趁著務農的空閑間隙,不顧家里人反對外出打零工。”玲玲懂事地說,“外公總說自己閑不住,但我知道他就是想趁著身子骨還硬朗,力所能及地減輕家庭的負擔。”
盡管生活拮據,但在這個普通的家庭里卻充滿著溫暖。高考前的那段日子,每晚母親都會精心準備好簡單卻溫馨的飯菜,靜靜等待玲玲放學歸來。在老家的外公、外婆則會通過電話關切地詢問玲玲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這些平凡而又珍貴的時刻,成為玲玲求學生涯中最堅實的依靠,給予她前行的力量。
支出沉重,一家人負重前行
在玲玲家的每月支出中,一張張醫藥費單據就像沉重的巨石,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外婆身體一直不好,冠心病發作時,胸悶、心慌的癥狀總是讓她備受折磨。”可看著那高昂的醫藥費,玲玲外婆常常因為心疼錢而不愿意服藥,這讓玲玲心里特別不是滋味。
“2023年,患有多項基礎病的外婆又感染了肺炎,引發體內囊腫迅速擴大,不得不進行開刀手術。面對上萬元的手術和檢查費用,外婆一度想放棄治療。在家里人好說歹說下,固執的外婆才同意住院十天。”玲玲說話間紅了眼眶,“外婆不識字,有些檢查費用家人能瞞就瞞著她。現在外婆每個月的醫藥費要一千多元,對于平常人家來說或許不算多,但在我們家卻是家庭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生活的重重壓力讓這個家庭舉步維艱。這兩天,玲玲母親從通州區回到老家,四處奔波重新物色工作,只為能更好地照顧玲玲外婆。而玲玲也懂事地承擔起家務,希望能為母親分擔些許負擔。
學費難籌,盼愛心點亮前路
這個收入微薄的家庭如同風雨中飄搖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濤里艱難前行,但玲玲心中那團對未來的憧憬之火卻從未熄滅。
高考出分后,玲玲報考了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的金融學專業。9月7日,玲玲即將帶著錄取通知書邁入大學的校門。“報考學校、專業時,一方面我想的是離家近點,這樣可以減輕媽媽照顧外婆的負擔;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過學習金融知識,能早日反哺家庭。”玲玲堅定地說。
然而,即將迎接大學新生活的玲玲卻面臨學雜費難題。“學費一年1.8萬元,開學還要交住宿費、課本費、軍訓費。”在海門區教育局協調下,玲玲雖已申請到一年2萬元的助學貸款,但每月的生活費缺口仍待解決。
“我們家現在不缺什么物資,最需要的就是助學金。”玲玲真誠地說,如果有好心人愿意伸出援手資助,自己一定會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將感激之情轉化為刻苦學習的動力。“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我會積極參加勤工儉學,努力減輕家庭的負擔。等到畢業后,我將以實際行動回饋好心人的期望,傳遞這份愛心。”(文中人物為化名)
本報記者陸薇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