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期間,南京師范大學“藍韻傳承,古藝生輝”非遺活態傳承實踐調研團深入南通、蘇州兩地,以探尋南通藍印花布的守正創新經驗,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為目的,深入四個藍印花布博物館、藝術館,對話多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探究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及其文化底蘊。并結合AI助手開發、IP形象與文創設計、非遺集市等方式,實踐探索非遺活態傳承路徑。
一、尋藍問路:實地調研藍印花布博物館、藝術館
2025年7月9日——19日,實踐調研團先后前往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啟東藍印花布藝術館、元新印染紡織博物館、蘇州吳元新藍印花布藝術館進行實地調研。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調研團成員現場學習并實踐了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了解了南通藍印花布的悠久歷史。在元新印染紡織博物館,調研團成員則深入學習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先生篳路藍縷的守正創新之路,汲取了南通藍印花布活態傳承的寶貴經驗。在蘇州、啟東兩地的藍印花布藝術館,調研團聚焦展陳設計、數字化展館建設和文創創新開發等博物館學要素,深度體會其學習、研究、欣賞三大功能。
在實地的參觀和調研中,調研團深深地感受到藍印花布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與藍印花布文化的獨特價值。藍印花布起源于民間,流傳在鄉村,每個作品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與民間的智慧,它們不僅僅是生活用品,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了樸素而深厚偉大的文化底蘊與積淀。調研團成員們通過近距離觀察和親身體驗,對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學習藍印花布傳承現狀的過程中,調研團也深刻認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此次實地調研不僅為調研團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更為后續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探藝匠人:專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5年8月,調研團在南通各區縣與藍印花布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展開了深入的訪談,感受他們對傳統技藝的熱愛與堅守,探尋南通藍印花布活態傳承的經驗與要求。
調研團先后訪談了國家級
▲圖為團隊成員訪談吳元新先生
倪沈鍵先生則在高校與社會教育、博物館運營與建設等方面向實踐團成員分享了其寶貴經驗和深刻見解,并向成員們分享了其跨界學習的經驗與心得。作為吳元新先生之后的第六代傳承人,他介紹了在新時期所擁有的新條件以及隨之而來的新任務和新挑戰。此外,倪沈鍵先生還講述了博物館品牌由“藍藝”升級改造為“元新藍”的故事,借此傳達藍印花布這一古藝在新時代、新時期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
在啟東藍印花布藝術館,一位館員向調研團成員介紹了博物館數字化展陳與建設及其在藍印花布材料選用、紋樣設計和使用場景等具體方面的巧思與創新。此外,該館員還介紹了博物館的日常運營情況,引導、講解、互動等博物館基本服務情況。
此外,實踐團還前往南通市新園社區板鷂風箏藝術館,與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南通風箏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文智先生,國家一級風箏裁判員、南通市市級非遺風箏傳承人胡智先生展開訪談與探討,汲取非遺傳承經驗,探討非遺融合發展的創新傳承方式。
三、智繪集萃:藍印花布推廣與銷售實踐
依托前期資料收集、技藝學習以及實地調研、人物訪談所獲得各類數據、紋樣等資料,開發完成“藍藝傳承”知識型小程序。該程序以AI大模型為核心,設置“智能問答”“知識競答”“紋樣收藏”“文化故事”四大模塊。用戶可通過與AI智能體對話獲取藍印花布歷史、文化、美學等各類知識,在暢談中感受非遺技藝和文化;每日競答以線上競賽形式教授和傳播非遺知識,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紋樣收藏和文化故事則構建了不斷更新的數據庫,線上收藏和展示藍印花布紋樣、故事。未來,實踐團隊將把小程序打造成AI智能體+線上博物館的形式,依托網絡平臺將南通藍印花布進一步推向全國,提高藍印花布知名度,以大眾傳播方式推動藍印花布活態傳承。
▲圖為“藍印花布文化櫥窗”小程序主界面
同時,實踐團隊推出的原創IP“藍小染”以南通藍印花布和南通市花廣玉蘭為設計靈感,采用藍印花布傳統麥穗紋樣和傳統藍白配色,彰顯南通江海文化和藍印花布的美學價值與美好寓意。
團隊還推出了藍小染為形象創作的表情包、繪本等衍生文創。繪本以藍印花布的傳承故事為主線,通過生動的插圖和簡潔的文字,向讀者們展示藍印花布傳統刻板、刮漿、染色工藝和文化內涵,旨在培養孩子們對非遺藍印花布的興趣和熱愛。表情包則利用藍小染的可愛形象,展現藍印花布制作工藝的同時兼顧了日常使用的需求,目前表情包專輯已上架微信表情開放平臺,下載次數近300次,使用次數超過1300次,受到了廣大用戶的喜愛與好評。
▲圖為“藍小染”表情包
8月13日、14日,實踐調研團先后前往江蘇省栟茶中學、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進行線下宣講,講述藍印花布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并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塊清朝藍印花布文物,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的厚重歷史與深刻美學價值。宣講結束后,實踐團向兩所中學的同學贈送了藍印花布文創產品,鼓勵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關注、自覺傳承非遺。
8月16日——17日,實踐調研團代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參加由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南通植物園主辦的非遺夜市活動。實踐團秉承吳元新先生“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的指導,采用線下擺攤銷售+線上直播推廣的創新形式,并誠邀南通板鷂風箏、南通姚氏傳統香袋等南通親臨直播間,分享非遺傳承的精彩故事,介紹其守護的非遺技藝與文化。結合植物園現場的特色表演,讓觀眾沉浸于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中,深度領略
▲圖為胡智先生蒞臨直播間介紹南通板鷂風箏
通過這一系列實踐活動,南京師范大學“藍韻傳承,古藝生輝”非遺活態傳承實踐調研團不僅深入了解了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及其文化底蘊,更通過AI賦能小程序與“藍小染”文創等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未來,實踐團隊將繼續致力于非遺的傳承與創新,積極推動南通藍印花布活態傳承和創新性發展,讓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