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科技賦能、延鏈條增效、樹品牌增值——
從科技示范田到數字農業園區,從種植園到現代化加工廠,8月的如皋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創新的活力。今年以來,如皋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產業鏈延伸為抓手、品牌建設為突破,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交出一份“穩產保供、產業升級、特色突圍”的亮眼答卷。
科技驅動
為穩產增收強支撐
前段時間,當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80余名種植大戶開展田間觀摩活動,一系列創新農業技術的應用成果令人眼前一亮。這些看似普通的農業裝備,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成為推動農業穩產增收的重要支撐。
在城北街道的冰琪葡萄園,郁郁蔥蔥的葡萄架下鋪設著雙色熒光膜。“這種新型地膜不僅除草效果顯著,減少了對除草劑的依賴,還能有效提升葡萄品質。”公司負責人吳元兵介紹,其耐用材質可使用三年,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科技賦能的成效在水稻種植區同樣得到充分展現。走進石莊鎮的小燕子家庭農場的水稻示范田,生物降解地膜與精準插秧技術的完美結合令人贊嘆。農場負責人何飛燕對秋季水稻收成充滿信心,這份信心源于春季的成功實踐。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她采用的草莓、玉米一膜多用技術已取得顯著成效,每畝地增收1000元。
近年來,如皋持續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先后建設5個農業服務分中心,規劃建設13個區域性農事服務中心,積極申報部級農業科技綜合展示基地。同時建成5個土壤墑情綜合監測站,配備14臺病蟲情檢測設備,開展13項新品種試驗示范,培育出花名堂立體無土栽培、楊天農業數字化大棚等農業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
在這些創新技術的推動下,當地農業生產正煥發出新的活力。今年全市實現夏糧面積70.05萬畝,單產達352.8公斤/畝,總產24.71萬噸。其中小麥種植面積65.94萬畝,單產360.46公斤/畝,總產23.77萬噸,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鏈式聚能
為產業升級添引擎
8月3日,如城街道沿河村谷溢新無花果種植基地正式開園,800余畝無花果迎來豐收季。走進基地,翠綠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在陽光下格外誘人。
“鮮果采摘,每天供不應求。”基地負責人陳寧介紹,無花果的采摘期長達4個月,面對鮮果“鮮嫩難存”的問題,他投資建設了標準化加工廠,將鮮果制成耐儲運的果干產品,通過淘寶、抖音等電商平臺暢銷全國。
從單一種植到多元發展,陳寧構建了“規模種植—精深加工—電商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一顆果子”向“一條產業鏈”的跨越升級。
無獨有偶,在下原鎮,另一個更具規模的產業融合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總投資1億元的菜籽油產學研綜合體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內部裝修和設備設計。
作為南通市首批獲批的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該項目規劃建設了現代化菜籽油壓榨精制生產線、農產品電商儲運中心、古法榨油體驗館、如皋特產展銷館以及電商培訓中心等,構建了“生產+加工+銷售+體驗”的全產業鏈模式。
“項目建成后,預計可收購1萬戶、近7.5萬畝的菜籽,戶均新增年收入2086元。”下原鎮農村工作和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主任劉麗表示,這個項目的落地,將有效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大幅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一個個產業融合項目的落地生根,不僅豐富了農業業態,更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1—6月,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收入總額132.21億元,同比增長2.15%;實現農產品網上營銷額4.74億元。
品牌賦能
為現代農業揚優勢
“運費都快抵上桃子價格了,這桃非吃不可嗎?”“是的,解一解我們外省人的饞。”這段外省顧客與如皋紫桃種植戶的對話,道出了特色農產品的獨特魅力。
眼下,如城街道新官村的千畝桃園正值豐收季,紫紅色的果實壓彎枝頭,馥郁的果香在空氣中流淌。8月4日舉辦的首屆新官紫桃評鑒活動,不僅是一場味覺盛宴,更是擦亮地標品牌的重要契機。
作為“蘇·皋長壽”區域公共品牌旗下特色農產品,這顆承載著百年種植歷史的“紫色明珠”,在品牌戰略的推動下煥發新生:2022年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2024年更是入選亞果會“中國十大美味桃子”榜單,實現了從“藏在深閨”到“香飄全國”的華麗轉身。
如果說紫桃是如皋農業的新晉“網紅”,那么黑塌菜則是當之無愧的“長青王牌”。這個被冠以“長壽菜”美譽的特色農產品,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與鮮嫩口感,早已在全國消費者的餐桌上占據一席之地。今年,如皋黑塌菜作為南通唯一農業品牌入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品牌強國工程欄目。
如今,如皋黑塌菜已探索出一條集“品種—種植—加工—冷藏—物流—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綜合總產值達4.1億元,年帶動農民1.19萬人就業,人均年增收5220多元。
從紫桃的“甜蜜出圈”到黑塌菜的“產業突圍”,如皋特色農產品奏響了品牌強農的動人樂章。依托“蘇·皋長壽”區域公共品牌勢能,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正走出如皋、走向全國,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通訊員 吳青青 劉豪
記者 陳嘉儀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