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州區市民葛女士趁著午休走進區文博中心曹用平藝術館,沉浸式地參觀正在展出的《畫說通州——南北藝術家采風寫生作品展》。“畫家筆下的南山湖、夢幻島都是我們日常熟悉的場景,這場展覽就像一幅‘大美通州’全景圖,把家鄉的美具象地呈現在眼前。”葛女士感慨道。
除了這場寫生展,今年葛女士還接連打卡了第三十屆“通州之夜”的多場演出:既有醫護人員脫下白大褂、站上舞臺的精彩亮相,也有各鎮街推選的群文歌手放聲高歌,更有群眾廣場舞隊員以靈動的舞姿傳遞出對生活的熱愛。
簡陋舞臺蛻變文化盛宴
“通州之夜”始于1996年。今年8月16日晚,第三十屆“通州之夜”的首場文藝晚會上,演員們以歌聲和舞蹈串聯起三十年的時光,將這場群眾文化盛宴的輝煌歷程娓娓道來。
原通州電視臺主持人夏國華是第一屆“通州之夜”的表演者,更是這個舞臺上首位專業主持人。他帶著記憶中的場景講述:“最初的舞臺在老北洋橋廣場,地方小、場地擠,節目全是由各鄉鎮、各部門和市民自編自排自演,藏著最質樸的熱鬧?!?/p>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通州百姓白天忙于生產,夜晚的娛樂僅有露天電影,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彼時,通州新建的納涼廣場聚集了大量休閑群眾,在赴張家港等先進縣(市、區)考察學習后,一個大膽的想法應運而生:打造一場專屬于通州人的廣場文化活動。1996年夏夜,由原通州市宣傳文化部門主導的“通州之夜”正式亮相,從此開啟了長達三十年的堅守。
這三十年,是“通州之夜”不斷遷徙與升級的三十年。晚會的“落腳點”從最初北洋橋下的草地,到后來的市民廣場、明珠廣場,再到如今城東新區的萬達廣場,每一次場地變遷,都見證著通州城市發展的腳步。
場地之外,舞臺硬件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通州區文化館工作人員邱訓華是這場變遷的親歷者,從“通州之夜”創辦起他便全程參與?!霸缒甑奈枧_條件,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易。”他回憶說,當時舞臺只有4盞回光燈,為了營造色彩變化,只能用玻璃色紙擋在燈前;沒有冷光源,燈光像“小太陽”一樣炙烤著舞臺,演員們離得近,常常演完一身汗。而如今,先進的燈光、音響設備早已成為標配,為每場演出注入更專業的質感。
百姓舞臺結出幸福碩果
通州區中醫院退休員工李勤是“通州之夜”的忠實觀眾,也在這個舞臺上成長蛻變成了“主角”。李勤與“通州之夜”的緣分始于2012年。“第一次上臺時,手不停抖,耳朵里全是自己的心跳聲,緊張得動作都記不得了。”回憶起初識舞臺的模樣,李勤仍歷歷在目。如今,李勤已經成為江海藝術團的團長——這支由普通愛好者組成的團隊,早已練就成“準專業”水準。
“通州之夜”的舞臺,還為鄉鎮特色文化搭建了“孵化臺”。早年,“通州之夜”曾開設鄉鎮專場,讓每個鄉鎮“亮出看家本領”。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石港鎮將京劇、書法、武術、盆景等特色文化,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舞臺節目。
“每年都要琢磨怎么讓老文化跟上新審美,讓更多人喜歡石港的特色?!蓖ㄖ輩^石港鎮文旅教體助理費法泉,從2005年起就投身“通州之夜”相關工作。他記得,四港村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方言說唱《日子越過越愜意》,第一次亮相就是在“通州之夜”舞臺,后來經過專業老師的打磨成了“王牌節目”,還登上了通州元宵節晚會的舞臺。
“也是借了‘通州之夜’的東風,我們在2017年出臺文化事業發展激勵機制,鼓勵群眾創作。這些年,我們先后向‘通州之夜’輸送了60多個自編自導的節目,還孵化出一大批本土文藝人才,現在鎮上能編能演的老百姓越來越多了。”費法泉說。
“每年夏天不看‘通州之夜’,就像沒過夏天一樣?!崩贤ㄖ萑藦堺愃脑挘莱隽藷o數市民的共同感受。而這個始終讓百姓“唱主角”的舞臺,也源源不斷結出“幸福果”:2003年,“通州之夜”被省委宣傳部表彰為社區文化藝術節“優秀活動項目獎”;2008年,“通州之夜”獲第八屆“五星工程獎”服務獎,成為江蘇省群眾文化“百千萬”工程優秀文化品牌;此外,它還拿下“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活動組織獎”。
“通州之夜”持續照亮下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百姓對文化生活的期待不斷升級。面對新需求,“通州之夜”積極探索、主動求變。在深耕本土原創的基礎上,通州以開放的姿態鏈接外部資源。2023年,通州區文化館與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達成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南北群文一家親”項目,并將其巧妙融入“通州之夜”的舞臺。
今年的“通州之夜”系列活動中,多個亮眼內容源于這一合作項目:既有寫生作品展《畫說通州》,也有再現郭守敬治水傳奇的北京曲劇《運河之端有片?!贰_@些節目為通州百姓帶來跨越地域的文化體驗,也讓“通州之夜”的文化視野愈發開闊。
同時借助開放合作的平臺,通州的優秀文化也成功“走出去”。2023年,通州原創大型通劇《瓦匠女人》首次登上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的舞臺。獨具特色的通州文化在更大的舞臺上綻放光彩,也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通州的文化魅力。
回望過往,三十載弦歌不輟,“通州之夜”早已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亮眼答卷:截至目前,它連續不斷地舉辦了30年,上演了近200場精彩演出,累計惠及觀眾260余萬人次。
一場晚會能持續三十年熱度不減,在通州文化人眼中,其實說難也不難。因為這三十年,“通州之夜”始終堅持把舞臺搭在百姓家門口,堅持公益屬性不動搖。從最初的“送文化”,將精彩演出送到百姓身邊;到后來的“種文化”,培育本土文藝人才與團隊;再到如今的“創文化”,激發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巴ㄖ葜埂弊屓罕姀奈幕摹芭杂^者”變為“參與者”“創造者”。
未來,“通州之夜”將繼續堅守初心,讓這份屬于通州人的文化盛宴持續照亮下去。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