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里透綠的蘘荷從泥土中探出頭,村民們挎著竹籃穿梭壟間,指尖輕掐、俯身采收,將新鮮的蘘荷整理歸置。這幾天,下原鎮正式進入蘘荷采摘旺季。田埂上的歡聲笑語與筐中飽滿的蘘荷相映,勾勒出一幅“豐”景與“錢”景交織的畫卷。
蘘荷,又名茗荷、野姜,既是餐桌上的時令鮮蔬,也是藥典里的養生好物。它的價值,在世界長壽之鄉如皋的土壤里被藏得扎實——這里的土壤富硒,且當地農戶堅持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的種植習慣,讓長出的蘘荷自帶“天然底氣”。
剝開蘘荷外層薄衣,內里的莖稈細嫩飽滿,湊近聞有股清冽的香氣,入口更是脆嫩多汁,味道比普通產區的蘘荷更顯濃郁。也正因這份“特殊”,“下原蘘荷”早早拿下了“農產品地理標志”和綠色食品標志,今年7月又將國家地理標志攬入囊中,再添響當當的“國字號”名片。
今年,下原鎮持續推進蘘荷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依托“公司+經紀人+基地+農戶”運行模式,3500畝蘘荷迎來豐收,每畝產值在七八千元左右,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作為下原鎮蘘荷種植最集中的區域,白李社區如今已有超500畝的種植規模。每到采收季,這里便成了如皋及周邊地區的蘘荷“集散中心”。
走在白李社區,蘘荷早不是“稀罕物”,幾乎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后都能瞥見它的身影——墻角的小塊空地、菜園的邊角地帶,幾叢蘘荷郁郁蔥蔥,成了村民生活里的“標配”。“這東西好得很,活血化瘀、解毒消腫,對腸胃也好,家里人常吃。”村民袁洪一邊整理剛采的蘘荷一邊說,自家種的蘘荷極少拿去賣,大多是朋友鄰里來串門時,隨手采上一把分著吃,“洗干凈切好,用百葉一拌,或者跟黃豆炒著吃,帶點清香,吃慣了就離不了。”
收購商周玲從八月初就守在村里,“一開始量少,一天也就收個十幾二十斤,現在一天能收兩百多斤了。就是這東西‘挑天氣’,天太熱、溫度高,出土的就少。”她算著賬,眼下送到市場的收購價雖比上市初期的30元一斤降了些,但也能維持在十幾元一斤,“不愁賣,懂行的都來搶。”
“蘘荷雖然長在夏天,實則是嬌貴脾氣,既怕干又怕熱,更經不住曬。”袁洪指著自家菜地說,種在樹蔭下的蘘荷長得水靈,沒遮沒擋的地塊,稍曬幾天就蔫了,“伺候它不僅得細心還需耐心,不是隨便撒把種子就能豐收的。”
不過,蘘荷也有短板:每年就3個月采摘期,摘下來放冰箱冷藏,最多也就能存20天。為了讓“這口鮮”走得更遠,白李社區已開始盤算長遠路:接下來不僅要優化種植技術,還會琢磨保鮮妙招,更要探索深加工路子,既能“運得出”,更能讓村民持續“賣得好”。
田埂上的采收還在繼續,筐里的蘘荷帶著泥土的濕氣,“國字號”招牌在豐收的季節里,也越擦越亮。
本報記者 陳嘉儀 通訊員 沈群山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