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創新服務平臺是“雙高計劃”的重要任務。教育部、財政部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各“雙高計劃”創建學校,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建設集人才培養、團隊建設、技術服務于一體,資源共享、機制靈活、產出高效的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
為此,江蘇工院在弘揚張謇“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職教思想指導下,創新高職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與企業實行教學、科研、生產等方面優勢資源的集成與整合,在辦學方向、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
據了解,江蘇工院在“雙高計劃”中通過揭榜掛帥和企業服務工作站等方式和舉措,開展科技研發與服務。學校劉梅城、陳志華等紡織專任教師根據學校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博士+教授柔性組團、跨界融合等政策,為江蘇大達麻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組建了橫跨纖維、紗線、染整等學科的科技服務團,雙方簽署了長期產學研協議。該公司通過技術改良,提升了企業劍麻紗產品質量、豐富了產品結構,實現了降本增效,2023年產值破3億元,新增利潤2000多萬元。
學校教師張曙光利用與儀征化纖積累的先進技術,依托在海安紡織產業園建立的企業服務工作站,與海安蘇中紡織合作,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短纖技術進行轉化,開發出安全氣囊、冰感棉面料等產品。短期內年產量達到10萬噸的規模,實現了上下游“鏈”動式發展;教師黃雪紅依托聯發企業工作站,成功將陽離子型漂白活化劑一鍋法合成技術在該企業進行了轉化。該漂白體系實現常溫、PH近中性、連續式漂白,節省18%時間、83%水、29%水蒸氣和15%耗電量,項目獲發明專利授權13件,并獲得中國紡織行業專利獎金獎。
劉梅城說:“截至目前,我們團隊以橫向科研項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項目、南通市和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項目等為承載,具體解決了企業劍麻紗毛刺多、繩芯結構單一、結構均勻和流程長、效率偏低等問題。提升了企業劍麻紗產品質量、豐富了產品結構,并實現了降本增效,產值破3億元,新增利潤2000多萬元。”
五年來,江蘇工院通過引進的71名博士,共揭榜領題“干法聚酰亞胺纖維應用及產業化”等項目98項,通過校企聯合攻關,掌握了300余項關鍵技術,申請發明專利300余項,助力企業提高產值超過30億元。在此過程中,學校也儲備了先進技術,取得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紡織行業和省級科技進步獎等重大突破,校企合作呈現“共進、共享、共贏”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