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巴南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高海言 袁啟芳
天光初破,長江如練,重慶市巴南區蓮花街道大中村中壩島在晨霧與波光中緩緩蘇醒。一江碧水靜靜環抱,滋潤著島上綿延數千畝的蔬菜基地。
白墻灰瓦的村舍點綴其間,江灘蘆花翻浪、綠草連天,猶如鑲嵌在島周的翠玉;蔬菜大棚之中,瓜果盈枝、長勢正旺。
這座倚靠渡船聯通外界的江心島,不僅是重慶中心城區重要的“江上菜籃子”,高峰時期每日向城區供應蔬菜超250噸,如今更在生態與產業的交融中,書寫出鄉村振興的新畫卷——這里已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安居樂園、候鳥遷徙的中轉驛站,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發展共生共贏的康莊大道。
“菜籃子”里的“豐收密碼”
秋日的晨霧尚未散盡,中壩島已被農機的“突突”聲喚醒。村民們踏著露水、手提菜種走向田地,一幅搶播秋菜的忙碌圖景正在展開。
“現在種下蘿卜、白菜,11月初就能上市。”村民賴永波一邊除草,一邊笑著說。僅今年上半年,他家18畝菜地就收入近30萬元,言語間滿是喜悅。
中壩島的種菜傳統,源于長江慷慨的饋贈——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依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這里自古便是蔬菜種植的寶地。
如今,島上4500畝專業化蔬菜基地頗為壯觀,成為重慶河谷早春蔬菜生產的標志性樣本。全村千余戶村民幾乎全部參與蔬菜種植,每年4月上旬,番茄、黃瓜等茄果和瓜類蔬菜搶先上市,夏、秋、冬三季則借助設施農業輪作三四茬速生葉菜,年產量約3萬噸,穩穩撐起重慶中心城區“菜籃子”。
這里不僅是產銷一體的蔬菜基地,更是區域種苗供應樞紐。每年超3000萬株茄子、苦瓜、西瓜嫁接苗及辣椒、番茄苗銷往四川達州、貴州遵義等地,種苗銷售收入突破4000萬元。
“村民們用技術與汗水,換來了四季都有收成的踏實日子。”大中村黨總支副書記陳雪難掩自豪,全村戶均年收入已穩定在10萬元以上。
江岸線上的生態堅守
沿著島上的江岸而行,一片“空曠”之地尤為醒目:沒有菜畦、棚架,唯有蘆葦搖曳、白鷺翩躚——
這里是長江175米水位線以下的消落帶,也是大中村堅決不逾越的“生態紅線”。
“這片175米水位線以下的消落帶,是我們的‘生態紅線’,一粒種子都不能種。”大中村黨總支書記廖大全蹲在江邊,指著水位標識解釋道,“中壩島既要當‘菜籃子’,更要護好長江的生態屏障,這兩條底線都得守住。”
三峽水庫水位周期性漲落,在中壩島175米水位線以下形成了超過500畝的消落帶和濕地。原本這些肥沃的土地非常適合種植蔬菜,但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對長江生態的影響,島上明文規定:175米水位線以下區域,嚴禁任何生產活動。
“為了減少面源污染,我們已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鼓勵村民充分利用農家肥,并做好農膜、農資包裝等農業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廖大全告訴記者,地處繞城高速以內的中壩島屬于禁養區,早在2007年,村里就依法取締了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
在此基礎上,大中村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工作要求,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每月,島上的黨員志愿者都會開展“保護母親河”主題志愿服務活動,重點清除長江沿岸衛生死角和存量垃圾,以實際行動守護生態。
生態守護終有回響:堅持生態種植,不僅叫響了“中壩生態蔬菜”品牌,更讓島上的“客人”多了起來。每到冬季,斑嘴鴨、白骨頂等野生鳥類紛紛來此過冬,最多時上百只水鳥聚集江面,成為江島一景。
“鳥兒愿意來,就是對我們生態最好的認可。”廖大全望著江面上的水鳥,語氣里滿是欣慰。
田園深處的“詩與遠方”
中壩島四面環水,村民至今依靠渡船出行,但島上極具特色的農業產業、良好生態和田園風光,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前來體驗“離塵不離城”的愜意生活。
午后渡輪靠岸,市民王媛帶著孩子踏上島,難掩欣喜:“坐船、賞江、摘菜,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這種田園感太珍貴了。”
江畔露營地帳篷星星點點,大人悠閑散步、孩子追逐嬉戲,蘆葦蕩中笑語隨風飄遠。村民羅健的農家樂常常人氣爆滿:“過去只懂種菜,如今開起農家樂,旺季一天能接待幾十桌客人,收入比單純種菜翻了幾番。”
越來越多的村民像羅健一樣,吃上了“生態旅游飯”。近年來,大中村所在的蓮花街道大力助推農文旅融合發展:改造農房小院51戶,提升農家樂服務品質;打造“網紅蘆葦”打卡點,串聯江灘、菜園等景觀;推出蔬菜采摘、土地認養、江島觀光等一系列文旅體驗項目,為這座江心島注入新活力。目前,中壩島年游客量已突破16萬人次。
夕陽西下,末班渡船離島,江心重歸寧靜。風吹棚葉簌簌作響,江鳥掠水低飛。這座曾經的“孤島菜鄉”,憑借“生態+產業+文旅”的融合實踐,已變身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村民的日子,也如腳下的長江之水,向著更加廣闊和美好的未來奔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