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10:46:24 來源: 南通網
近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為題報道了這樣一個群體,為了點亮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夢想,他們從江蘇到云南,跨越山海,堅守32年,譜寫出一曲動人心弦的教育扶貧樂章。
他們用知識照亮孩子們的未來。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教育資源匱乏,優質師資短缺。32年前,35名江蘇海安骨干教師勇擔使命,遠離家鄉,全身心投入到寧蒗教育事業中。此間,先后有281名教師踏上支教征程。面對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支教老師們在三尺講臺上耐心地講解著每一個知識點;為了讓孩子們喜歡上課、學有所獲,他們常常備課到天明。“每當我輕輕走過您窗前,明亮的燈光照耀我心房。”這首我們熟悉的歌謠就是支教老師們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的真實寫照。孩子們從支教老師身上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刻苦學習、努力成才,在支教老師們欣慰的笑意中,開啟了嶄新的人生。
他們用奉獻推進民族大團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從踏上寧蒗這一片熱土起,“為寧蒗人民造福,推動民族大團結”就成為了支教老師們的奮斗目標。他們把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式、高度的敬業精神帶到了寧蒗,為寧蒗教育事業注入了生機活力,曾經的教育弱縣一躍成為如今的全國民族教育先進縣。再看看這一個個亮眼的數據,培養出10000多名大中專生、9名市高考狀元、6名市中考狀元,彝族同胞用“舅舅”這個當地最尊崇的稱謂向支教老師們表達謝意,民族團結之花正在大山深處燦爛綻放。
他們用堅韌搬開“貧困大山”。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發展教育是重要途徑。漫漫支教扶貧之路,縱有千辛萬苦,執著的“園丁們”不改初心、砥礪前行。淚別患有重癥的妻子、重返寧蒗支教的景寶明,放不下學生、連續五輪支教的丁愛軍蔣蓉夫婦,為讓學生免受“疥瘡”之苦、奔波無數次申請醫藥費的鄭建華、孫亞琴……在他們心中,孩子就是“小涼山”的希望,為了孩子,付出所有在所不惜。在寧蒗,“讀書改變命運,學習成就夢想”早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激勵孩子們走出大山、邁向嶄新世界的人生座右銘。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數以萬計志向遠大、意志堅定、自信滿滿的棟梁之才或繼續深造、或建設家鄉,正成長為寧蒗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活力因子。
每一朵“花兒”的綻放,都離不開“園丁”的呵護;每一項事業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教育的支撐。在即將到來的教師節,讓我們將最高的禮贊獻給這些遠山深處的“筑夢人”。也愿更多的人加入這個群體,續寫山海之約,讓支教精神薪火相傳,讓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希望。(李江)
[責任編輯: 高鋒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