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0 09:06:07 來源:
□陸新華
近年來,海門積極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加快提升農業勞動者的從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力爭讓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涉農產業的行家里手和致富帶頭人,為全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重要支持。據統計,2020年,海門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106人,完成2020年省下達全年培訓任務數2160人的190.09%,完成2020年區民生實事工程下達培訓任務數3000人的136.87%。(2月7日《南通日報》)
新型職業農民,是新時代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的人群。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現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將這一職業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與發展方向,很多人重返農村、扎根農村,投身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大展拳腳,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他們成了真正的農業繼承人。
曾幾何時,由于“農業不掙錢,干活一年不如打工一月”,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鄉離土,選擇到城市務工和生活。不過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這一狀況得到了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各地加大力度培育愿種地、會種地、種好地的新型職業農民,于是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應運而生,成為鄉村振興建設的先導力量和生力軍。這些新型職業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勞動者,而是文化水平、技能素質、經營能力相對較高的農業生產經營者,他們使用機械化種田,加強物聯網建設,實現可視化生產、智能化操作,不僅自己致富,同時帶動了周邊農戶一起致富。他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使得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充滿了勃勃生機。做一個新時期農民,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相信,在黨中央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爭當新時期的農民,將會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爭當現代化的農民,將是一份最好的職業,一種最好的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 高鋒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