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
侯光炯、徐冠仁、殷震、余松烈、保錚、梅自強、姚穆、段樹民、顧曉松、陳義漢、樊嘉、吉訓明……在南通大學培養的學生中,涌現出的兩院院士“星光熠熠”。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南通大學畢業生入選兩院院士的人數并列全國高校第35位。
數十年如一日,顧曉松院士帶領團隊圍繞“神經損傷修復與再生調控的相關機制”潛心研究;楊宇民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仿神經再生微環境支架;陳罡教授團隊對周圍神經損傷與感覺功能恢復的機制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南通大學,心懷“國之大者”,聚力科技攻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早已內化于心。近五年來,學校教職工發表的SCI、EI等高水平期刊論文近兩萬篇,形成了一道靚麗的“學術風景”。
學科建設是大學的核心任務和發展基石。南通大學主動適應學習革命與高等教育變革,把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作為辦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抓手,主動布局“四新”專業,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人才培養向“優質”“高質”“新質”方向發展。
五年來,南通大學新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醫學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新專業,停招、撤銷28個與現代產業需求不相適應的“老牌”專業。學校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推動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設置楊連第登高人才定制班、科大訊飛實驗班、軟件工程嵌入式培養專業,優化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結構,打造了一批“金課”“金教材”。至目前,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個,22個專業通過各類專業認證(評估)。
“你們的作品充滿了濃濃的家國情懷,很令我感動!”在本月21日舉行的南通大學第十八屆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決賽上,特邀評委、易米實驗室首席專家錢靜峰點評時忍不住“點贊”。當天,6位選手圍繞融媒體記者、通信工程師、基層宣傳干事、數據分析師、民事訴訟律師、軍隊律師等職業目標,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學習實踐行動,也在評委的點撥下明確了未來的方向。
這只是南通大學大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一個縮影。學校出臺了《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以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為抓手,為全體學生定制創新創業課程,并在專業教學中嵌入4.5+X型學分的“專創融合”雙創教學模塊。同時,專門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構建素質養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四位一體”的培養體系,讓學生學得進、學得會、用得好。
據了解,南通大學每年立項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近500項,組織舉辦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近200項,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擇業就業觀,科學合理規劃學業與職業發展,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推動人才供需有效對接,有力促進了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近三年,南通大學每年有近2萬人次學生參與各級各類賽事,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獎項近2000項。
大學之大,在于育人。合并組建至今,南通大學形成了拔尖創新人才、交叉復合型人才、校企協同育人、國際聯合培養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每年留通就業人數達到2000多人,為南通各行各業輸送了數萬名高素質人才,其中很多成為各領域的科技先鋒、行業骨干、學術英才。
“推動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深度融合,讓學生既有展現自我的舞臺,也有仰望星空的勇氣”,是南通大學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深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