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谷”薅羊毛、青睞“新三金”——
今年以來,5年期存款利率跌破2%,1年期定期存款跌破1%,活期存款更是降至0.05%,無限接近0,不僅是國有大行,中小銀行也陸續降低存款利率。不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年輕人拋棄傳統的“存銀行吃利息”這條路,努力尋找效率更高、收益更好、風險也可能更大的投資理財渠道,“谷子經濟”“新三金”等成為年輕群體理財新寵。我市相關業內人士提醒,年輕人理財追求收益時,也要學會“風險體檢”。
炒“谷”薅羊毛,從“為愛發電”到精準套利
近年來,隨著“谷子經濟”從火熱到理性,再到行業不斷規范,不少年輕人在吃“谷”時也不僅僅局限于個人收藏,滿足于悅己消費、情緒消費,更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售出理財”,給“谷子”鍍上一層金融屬性,實現從“為愛發電”到精準套利。
“我剛剛在閑魚上出掉了一塊‘吧唧’(徽章),也算薅了一把小小的羊毛。”市民小陳剛剛趁著假期在杭州“血拼”了一大批“谷物”,在回家清點“戰利品”時發現有幾個“吧唧”、立牌等買重復了,“有些直接轉給同學了,還有的掛在二手平臺上也很快就出掉了。”在小陳看來,雖然單筆賺得不多,但接手的人群很精準,也算年輕人選擇的一種流行理財方式。
“幾年前網上流傳的‘中年人炒股,年輕人炒鞋’,現在可能要加上一句‘更年輕的人炒谷’。”谷圈資深人士小袁介紹,年輕人圍繞“谷子經濟”賺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賺流通渠道的差價,一種是炒“谷”賺溢價,“大部分年輕人主要是炒‘谷’賺溢價,不少售價為幾百元的谷子可以漲到一兩千元。不久前有一塊‘吧唧’(徽章)甚至被炒到7萬多,這條信息還登上過熱搜。”
“新三金”出圈,理財組合也有“穩健搭子”
“存定期利率太低,利率稍微高一點的時間又太久,不如利用一部分閑錢配置‘新三金’。”7月初,“95后”劉女士將剛剛到賬的工資留下一部分活期自用,其余的分成三部分:轉點進余額寶,買一點短債基金,逢跌時補倉一點黃金ETF。她告訴記者,身邊很多同齡人都在討論“新三金”組合,“門檻低,收益與流動性相對平衡”。
記者了解到,所謂“新三金”,是由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和黃金基金構成的投資組合。“貨幣基金當‘零錢包’來保流動性,債券基金當‘定期’賺穩健收益,黃金基金可以用來抗通脹。”我市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它們之所以被稱作“新”,更重要的一點是這種理財方式不再是高凈值人群的專屬,而是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也可以輕松參與的理財工具。
在存款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新三金”組合憑借差異化功能精準擊中年輕人痛點:以余額寶為代表的T+0贖回產品,年化收益率雖只有百分之一點幾,但因其靈活性和流動性優勢已成為年輕人存放短期備用金的首選。我市相關業內人士分析說,如今,年輕投資者不再迷信“高收益”,而是追求“確定性收益+適度彈性”。此外,對年輕人來說,理財還帶上了社交屬性。記者在小紅書、B站等平臺搜索發現,“如何用5萬元攢下新三金”“月薪8000理財公式”等話題閱讀量破億,理財從私人行為演變為群體文化。
專家提醒:收益背后,先學會“風險體檢”
“年輕人理財呈現出‘高流動性、高信息敏感度、高社群化’特征。”我市相關業內人士表示,這也反映了當前年輕人對理財市場的積極參與和對于信息的快速響應。然而,在追求收益時,也需要學會“風險體檢”,以確保自己的投資決策既符合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又能實現財富的穩健增長。
對于熱衷于炒“谷”的年輕人,該業內人士提醒,炒“谷”時要特別注意版權授權,密切關注發行量和官方再版政策的變化,以避免因市場供需失衡或版權問題導致的經濟損失。而對于偏好購買“新三金”的年輕人,業內人士則表示,雖然“新三金”組合具有門檻低、收益與流動性相對平衡的優點,但不同的投資品種仍然存在風險差異。因此,年輕人在進行“新三金”投資時應該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進行靈活調整。
“利率下行時代,比收益更重要的是確保資金的安全與穩定增值。”該業內人士提醒年輕人,理財投資時要保持理性和謹慎態度,要充分了解投資產品的特點和風險,避免盲目跟風或聽信小道消息。同時,要制定合理的投資計劃和止損策略,以確保在遭遇市場波動時能夠及時應對并減少損失。
本報記者 張水蘭
實習生 田京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