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8家高校研究機構帶來52個優質項目——
從外貿出口企業起家,到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艾偉拓(江蘇)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僅用了兩年時間。“有啟東的政策扶持,有北大生科華東產業研究院的技術支持,我們3條符合GMP規范的生產線已投入運行。”24日,走進艾偉拓位于啟東錦匯科技產業園的生產車間,負責人曹亮告訴記者,公司僅成立一年便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100萬元,他本人更是先后榮獲“雙創計劃”、“江海英才”和“東疆英才”等榮譽。
艾偉拓是啟東市實施校地合作,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之一。為進一步放大科創平臺對經濟發展的“支點效應”,啟東市結合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深化與高校合作,北大、復旦等8所高校院所在啟建設研發機構。栽下梧桐樹,孵出金鳳凰。目前,8家研發機構已招引孵化52個項目。
滬上專家爭相在啟“出道”
啟東復旦醫學創新研究院(簡稱“醫創院”)于2023年9月簽約,由復旦大學與啟東市人民政府共同發起建設,旨在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培養創新人才、孵化科技創新企業。
“在我們的首期創新項目遴選中,有137個項目報名參選,不僅有復旦大學的教授,還有各臨床醫院的專家。”院長蔡啟良告訴記者,去年10月,醫創院啟動了首期創新項目遴選,專家組優中選優選出了10個項目落地孵化,目前,已有兩家由復旦大學專家教授主導的醫藥科技公司完成注冊。
為何會有這么多上海專家學者來啟東“出道”?啟東市科技局副局長黃建東告訴記者,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啟東的兩大地標產業之一,既有藥明康德、拜耳醫藥、蓋天力藥業等一批醫藥研發、制劑生產的重點企業,也有醫療器械和生物制劑研發、原料藥制劑研發生產平臺,產業空間廣闊,行業發展潛力巨大,為高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了理想承載地。而高校的學術底蘊、科研裝備、人才團隊,又為啟東培育發展產業帶來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無縫銜接
“這邊有北大華東院建立的儀器平臺,而且作為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生產基地,可以形成研發—生產產業鏈,有助于研發成果轉化和生產技術升級。”在江蘇啟東經濟開發區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華東產業研究院內,鑰準醫藥科技(啟東)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潔這樣說。分析實驗室是鑰準落戶啟東后的首個項目。2021年,公司的分析實驗室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華東產業研究院建立的標準化分析測試聯合實驗室獲得CMA資質,自此打開第三方檢測服務市場,與江蘇誠信、江蘇希迪、江蘇艾偉拓等企業達成長期業務合作。
“學校的實驗室就是企業的生產線。”薩仕智能科技是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啟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的企業。公司工作人員高亮研究生時期便來到啟東的電動工具企業開展駐企技術攻關。長期在生產一線的蹲點研究,薩仕智能找準了電動工具產業的技術升級需求,相繼研發了視覺檢測篩選機、視覺定位螺絲機等設備。
“實驗室就是生產線”是二工大啟東研究院的特色。自誕生之初,研究院便建立了“沉浸式診斷”制度,由12名教授領銜的跨學科團隊,選派專業型研究生駐企為切入點,為園區重點企業開展技術體檢,形成動態更新的企業技術需求庫,年均收錄有效需求200余項。自2023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攻克關鍵技術56項,轉化成果82項,孵化科技型企業12家,帶動區域新增產值超10億元。
八大研究院精準契合地方產業
與南通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合作打造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啟東基地,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設立專項“撥投結合資金”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太原科技大學啟東智能裝備研究中心實驗室設備陸續進場,已簽訂5個橫向項目,招引孵化企業1家。上海大學長江口新能源概念驗證中心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南通大學啟東海洋研究院完成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辦公和科研用房裝修有序推進……近年來,啟東高校研究機構如火如荼地開展建設,為地方和高校建立起深入合作、融合發展的橋梁。
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研究機構匯聚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資源、轉化創新成果的功能作用?“啟東選擇高校研究機構注重的是結合產業分布特點,有針對性地引進高校院所在我市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或孵化平臺,實現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產業發展,提升高校研究機構與地方產業發展契合度。”啟東市科技局局長錢劍表示。
目前,啟東市已建成高校研究機構8家,建成孵化轉化載體面積超6萬平方米,配備儀器設備超1億元。引進注冊的項目52個,高新技術企業4家。本報記者 袁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