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蓓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中“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的要求,為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指明了清晰方向。但在執行過程中,一些人簡單地把過“緊日子”與過“苦日子”畫上等號,認為“緊日子”就是降低生活標準、減少福利保障。這種認知顯然存在偏差,實際上,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并非要陷入“苦日子”的困境,而是為了讓群眾過上更安穩、更富足的“好日子”,是一種著眼長遠、惠及民生的戰略考量。
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是削減不必要開支、把錢用在刀刃上的理性選擇,絕非降低合理生活與工作保障。長期以來,少數黨政機關存在著鋪張浪費現象,比如超標建設辦公用房、頻繁更換公務用車、舉辦不必要的會議和慶典等,這些不必要的開支不僅耗費了大量財政資金,還容易滋生腐敗問題,損害政府形象。過“緊日子”就是要堅決遏制這些不良現象,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壓縮非剛性、非重點項目開支。一些地方通過精簡會議活動、推行無紙化辦公、優化公務用車配置等方式,大幅減少了行政運行成本。這種“緊”,緊的是不合理的開銷,緊的是鋪張浪費的行為,對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合理的工資福利、必要的辦公條件保障,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得到改善。
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是為了集中財力保障民生需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最終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當黨政機關把節約下來的資金投入到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時,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會不斷提升。在教育方面,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可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減輕家庭教育負擔,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醫療方面,加大醫療資源投入能夠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降低群眾看病就醫成本,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就業方面,投入資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扶持創業項目,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幫助更多人實現穩定就業,改善家庭生活狀況。同時,節約下來的資金還可以用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這些舉措最終都會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讓群眾的“好日子”更有保障、更有質感。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需要我們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切實保障民生、推動發展。我們要正確認識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的深刻內涵,摒棄將其等同于“苦日子”的錯誤觀念。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是手段,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才是最終目的。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過“緊日子”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把節約下來的資金用在發展所需、民生所盼上,才能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的“好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