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波
新學期伊始,啟東市選派17名優秀教師遠赴新疆、西藏、青海、陜西等地,開展支教工作。目前,所有教師均已平安抵達受援學校,開啟支教生活。
教育公平是民生之基,而區域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始終是橫亙在公平道路上的一道難題。從課程設置的完整性到教學理念的先進性,從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到教學設施的完備度,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仍存在明顯落差,這直接影響著部分孩子的成長軌跡。在此背景下,教師跨省支教不僅是一項政策行動,更是一場用熱愛與堅守書寫的教育接力。無數教師跨越地域阻隔,帶著專業素養與育人熱情奔赴教育薄弱地區,為縮小教育鴻溝、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搭建起堅實橋梁,讓每個孩子享有優質教育的愿景逐步落地。
跨省支教是補齊教育資源短板的“及時雨”。在許多教育資源薄弱區域,常面臨學科教師配置失衡的問題,音體美、信息技術等課程因缺乏專業教師難以常態化開展,基礎學科的教學也因理念滯后難以滿足學生成長需求。跨省支教教師的到來,首先填補了“缺科”教學的空白,讓學生得以接觸多元課程、實現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將發達地區的高效教學方法、素養導向的育人理念引入課堂,推動當地教學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這種資源的“流動補給”,打破了地域對教育資源的限制,為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注入了急需的活力與動能。
跨省支教是淬煉教師職業能力的“大課堂”。對支教教師而言,跨省支教意味著走出熟悉的教學環境,需要適應陌生的生活節奏、調整教學策略以匹配當地學生的學習基礎,還要應對教學資源有限、家校溝通模式差異等現實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手段,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教學應變能力與綜合素養;同時,與當地學生的深度相處、對教育公平意義的親身感悟,也讓教師重新審視育人初心,明晰教育的本質是用愛與責任點亮成長之路。這種在奉獻中收獲的成長,不僅豐富了教師的職業履歷,更讓他們在助力他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躍升。
跨省支教是協同區域教育發展的“連心橋”。支教并非單向的“資源輸出”,而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教育理念的深度對話與融合。支教教師帶來的先進教學模式,為當地教育發展打開新思路;而當地教師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貼合本土學情的教學智慧,如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實踐教學、針對特殊學生群體的引導方法等,也為支教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視角。此外,依托支教建立的“校校結對”“線上教研”等長效機制,將短期幫扶轉化為長期合作,讓兩地教師得以持續交流、共同進步,逐步構建起“優勢互補、共生共榮”的教育生態,為教育均衡發展筑牢根基。
從填補資源缺口到助力教師成長,從促進經驗互鑒到構建協同生態,跨省支教在推動教育公平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讓優質教育的光芒跨越山海,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也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在奉獻中熠熠生輝。盡管當前支教工作仍需在完善教師保障、健全長效機制等方面持續優化,但不可否認的是,跨省支教已然成為實現教育均衡的重要實踐路徑。未來,隨著政策支持的強化與社會力量的參與,相信會有更多教師加入支教隊伍,以“流動的光”匯聚成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平等享有追逐夢想的機會,讓教育公平的種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