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3 11:07:03 來源: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會舉行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的慶賀新春活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春節有點特殊。當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我國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發病例不斷出現,越來越多人們響應國家號召選擇了就地過年。
無論在哪里過年,中國人的“年味”從未走遠。
“年味”在哪里?就在那五彩繽紛的民俗里。春節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春節民俗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舞龍、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堪為中華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經國務院批準,春節民俗也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借助形式多樣的民俗載體,春節更有喜慶味、家國味。
時代在變,“年味”也在變。在很多人們的記憶里,“年味”就是親友給的紅包。這個小小的紅包,寄托了長輩的祝福與希望,飽含著童年的幸福與渴望。而今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的紅包習俗正在步入“數字化時代”,“微信紅包”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新年俗。除夕夜“搶紅包”,就正在成為我們的過年“標配”。這也再次表明,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年味”也在與時俱進、與時俱變。
“互聯網+春節”,“年味”更香醇??萍几淖兪澜?,網絡精彩生活。隨著互聯網不斷普及,貼春聯、買年貨等傳統民俗也被移植到了網上。借助網絡,在農村也能買到城市來的、海外來的年貨商品;在城市里,快遞小哥給我們送來了各地的特色農產品年貨。利用微信等平臺,視頻拜年更是成為了時尚??梢哉f,在萬物互聯時代,網上過節“新民俗”已是大勢所趨,讓“年味”愈加香醇。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網上過節“新民俗”紅紅火火,背后是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近年來,諸如華陰老腔、皮影戲等表演就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價值。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我們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精神命脈。在彌漫的“年味”中,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個春節,即便我們因為疫情原因無法回家過年,但借助互聯網卻依然能夠感受到香醇的“年味”,依然能夠過一個美美的中國年。而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邵彤)
[責任編輯: 張姮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